黃何
摘要:微課是現下一種時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領域被廣泛應用。英語在所有學科之中是很重要的一門科目,它對學生成績,甚至以后就業都有很大的關系,利用微課教學,能使學生學習更具多樣化,學習時間和方式都會有較大改變,微課不再拘泥于原有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提高英語水平。
關鍵詞:微課;英語教學;課堂效率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大多數農村中學的教學方式落后,不能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興趣低、學習效果低。與此同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改革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倡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學習的有效結合,拓寬學習途徑,最終實現自主學習。
一、傳統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
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的通病,課上枯燥無味。實踐證明,大多數人在英語課堂上都不能夠完全集中注意力,最好的聽課效率也只集中在80%左右,聽課效率差決定了成績難以提高,而且英語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了課堂的枯燥性,在英語課堂中,教師遵循以往的慣例,從講解新的單詞、短語和句子開始,然后教授一篇課文,但是因為有的學生英語基礎差,會有部分人不理解,所以會慢慢在英語課上跟不上進度,在后期學習中會更加困難,久而久之,課堂效率難以提升,相應的教學進度也會有所延緩。
二、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微課是在時代要求下新興的教學方式,就是應用網絡,將教師講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通過PPT或視頻的形式講授給學生,然后老師在課堂中針對學生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相關知識點可以用一些新穎的方式進行趣味講解,會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有利于整體課堂效率的提升。而且在課下,學生可以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對于課上遺漏的知識點,或者學過的卻不懂的疑難問題,都可以在課下觀看微課,隨時與老師進行交流。
三、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微課教學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課教學改變了傳統的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學生做筆記的模式,而是利用現在發達的網絡計算機,用視頻的形式進行講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好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英語課堂學習的興趣。這就是為什么當今社會一些短視頻深受學生的喜歡和觀看。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對物品位置的講解中,我們會發現,教師往往不能生動地描述出物品的位置,而畫出來又太浪費時間,所以,利用微課能夠將抽象的事物轉變為視頻中生動的形象,進行描述表達就會熟練很多,根據視頻,用in,on,under等介詞進行位置的描述,讓學生能夠在視頻觀看學習中置身于相對應的情景中,從而更好地學習英語。有趣的圖片和視頻,會極大提高學生自我學習意識,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極大的興趣。
2.利用微課提升課堂效率
利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在課堂有限時間之內,利用所有設施讓學生提前明白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記憶深刻。尤其是對語法課這種枯燥的課型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反義疑問句的語法學習中,教師需要寫出句子,讓學生觀察句子的結構,前面部分是陳述句,后面部分是疑問句,并遵循“前肯后否,前否后肯”的原則。這樣教師在講課時會很復雜,有一大部分人處于聽天書的狀態,所以就需要用視頻進行新穎的創作,例如用豐富多彩的動畫形式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碰到此類句子時想到動畫,自然而然中學會這個語法知識,而且記憶深刻。
3.利用微課進行重難點的講解
教師在對英語重、難點的講解時,大部分學生難免會有不理解的地方,所以在課下可以利用微課進行重、難點的反復講解,給學生答疑解惑。
例如,規則過去式詞尾一ed的發音,是學習動詞過去式的一個難點,學生在課本E很難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發[d],什么情況下發[t],什么情況下發[id],即使在老師當堂課講過之后,由于英語不常運用,學生也很難記得。這時,我們可以用上微課,將此難點運用動畫或者比較深刻的視頻將難度降低,進而讓學生反復練習,這樣難點不再難,學生也更有興趣去學習英語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英語變得愈加重要,英語的學習也越來越重要。學生在七年級接觸到的英語知識大都是基礎的內容,但是在這一階段,英語學習范圍很廣,所以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耗費大量無用的時間,而且講課效率低下,學生不能夠完全集中注意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喪失積極性,缺乏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最終導致對于英語這門學科難以進行有效地學習和掌握,所以微課的出現解決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學習興趣等一系列問題。通過豐富多彩的視頻,貫穿相應的知識點,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互動,所以微課在七年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坎曼麗·麥麥提.微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22).
[2]韓進.以微見著 優化教學: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微課的制作與應用[J].中國報業,2019(10):70-71.
[3]劉文艷.微課在農村七年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延安大學,201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