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文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教育工作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自主地投入閱讀過程中,有效地汲取相關文學知識,同時提高語文閱讀的效率。基于此,對高中語文教學中采用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深入思考,研究有效的措施以提高閱讀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高中語文;語文教學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方式要能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相應的閱讀興趣,并能夠在興趣的促使下體驗、感受、理解文章[1]。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能重點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并能夠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知識素養。
一、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現狀分析
(一)對個性化閱讀認識不足,不能充分采用個性化閱讀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受當前教育體制的影響,更多的老師和學生僅僅在乎的是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閱讀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在語文閱讀中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力,包括培養學生文學案養的問題,忽視了閱讀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此背景下,更難形成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教育,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效率,同時間接地影響學生語文的學習質量,另外一方面由于對個性化閱讀的不重視,使得對學生的閱讀效果形成模板化、固定化以至于公式化,學生在閱讀中不能自主的進行思考,發表自身的看法和意見,使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片面化[2]。
(二)不能有效掌握學生的主體地位,脫離教學目標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教學工作,極易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是由老師帶領著學生進行閱讀,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過于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語文的個性化閱讀過程中,隨意參與討論,甚至會存在片面的觀點,而老師在這兩種教學方式中均沒有發揮出自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對于學生的發展和影響有一定的不利影響[3]。此外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老師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并且吸引學生的興趣,采取的教學方式不能幫助學生充分認識閱讀的作品中優秀的文學色彩和積極思想,因此在教學目標只是完成了一部分。
二、個性化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策略研究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保證個性化閱讀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就需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悟到閱讀過程的樂趣,使其能夠主動地積極地投人閱讀中。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需要老師能夠在語文教學中能夠靈活地運用教材,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自主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或者是有效補充,增添更具趣味性的閱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對學生展開教學工作上給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閱讀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有效的閱讀。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老師在日果之前以敘事的方式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勢,讓學生了解秦、晉時期的強大,并通過敘述的故事向學生創設教學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對學生提問:“在此背景下,如果你處在弱國,面臨秦晉的聯合圍攻會有什么辦法破解?”帶著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引出文章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的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二)培養不同文本的閱讀技巧
對于不同的類型的文章,老師應傳授相應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在自主選擇的閱讀材料中能夠運用正確的閱讀技巧,享受閱讀過程,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例如學生在閱讀小說類文章的時候,老師需要讓學生在閱讀之前了解小說創作的背景,以及小說作者的思想,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行融合,并有效進行閱讀,了解小說中隱藏的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思考。而對于文言文類和古詩詞類的閱讀,老師要能引導學生首先對文章的意思有準確的了解,再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手法和表現技巧,讓學生進行學習。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能夠在選擇自身感興趣的文章時,能夠有效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同時給學生良好的閱讀體驗,進而學生便會更加主動地進行閱讀,進而有利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個性化閱讀,不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有效的閱讀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學習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并研究有效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方法的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練彩紅.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現狀分析及優化策略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
[2]楊勃宇.新課標背景下四平實驗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延吉:延邊大學,2014.
[3]魏尉.新課標下高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對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