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娟
摘要:初中歷史課堂上,不僅需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而且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這些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深度學習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深度學習是指在思考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理性地學習新知識,并能夠將其融入現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能夠將已有的知識傳遞到新的情境中,通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問題。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二歷史;歷史課堂氛圍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就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老師應該抓住課堂這個主要的陣地,積極踐行學科核心素養,因為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衡量歷史教學達標的重要標準。根據深度學習的理念,初中歷史課堂我從以下三方面做思考。
一、確立主線,培養思維
聶幼犁教授認為“評價一堂課的育人價值,首要指標就是教學立意。”我認為立意就是教學的支柱,即課的中心、課的主線。主線是課的核心知識點也是核心價值觀,它是歷史事件投射到精神層面的體現。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一課中以“夢”為主線,然后從“心生夢”出發,進行課的構建,把課文主線確立為國遭劫難心生夢一救亡圖存筑夢想一夢斷京城飲悲歌一前仆后繼再追夢的過程。首先學生結合多媒體出示的視頻分析1895年之后中國的情況,面對中國的慘狀,資產階級要求變,也就是主線的第一條心生夢即維新派的主張。進一步通過材料比較維新派和洋務派思想的異同,讓孩子們理解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有了主張,一定落實到實踐中,這就是維新派筑夢的過程即戊戌變法。但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屠殺戊戌六君子,讓康、梁等人的夢碎了。
教師將主線貫穿戊戌變法這節課,一氣呵成,內容渾然一體,改變了以往直接陳述戊戌變法的背景、過程和影響,枯燥單調死板的講授模式,自主線的課堂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了深度的思考,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宏觀地看待問題,擺脫浮于表面的學習,避免把鮮活的歷史知識機械記憶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通過夢的連接,把歷史學習從簡單的死記硬背轉變為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從低級向高級思維的轉變,而深度學習正是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情境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樂趣
深度學習是屬于建構知識體系。深度學習就是啟發學生自學的能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點不是通過教師課堂講解得到的,而是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結合課內與課外的學習素材,通過自己自主的方式而獲得,學生是整堂課的主體,老師是參與者。
如果歷史課堂僅僅是給學生結論,那么會讓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最后歷史只能淪為一堆知識框架,這不利于學生對歷史形成科學的認識,更不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歷史、踐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真實有效的情境,利用歷史情境,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情境中產生的認知沖突,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認識歷史。
以部編教材八年級第12課“新文化運動”為例,我在執教的時候,講述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時以北京大學上課時師生之間的一個簡單問候為材料,老師:老爺們請起立!老爺們好!眾生:大人們好!老師:老爺們辛苦了!眾生:升官發財。順勢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場景最有可能出現在什么時期?又最不可能出現在什么時期?簡要說說理由。有的學生說古代,有的學生說不可能出現在民國,但事實恰恰是出現在民國時,與學生的原有認知形成沖突,挑戰學生的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問學生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狀況呢?這就與本課的背景密不可分。辛亥革命后,人們的思想仍然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師生之間沒有平等、互相尊重,具有濃厚的階級性質的師生關系,通過一個簡單的情境結合問題,一下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情境內容呈現的形式,包括圖片、視頻、文字材料、語言描述等,可以是單一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形式的組合情境素材的選擇和情境創設。例如:在新文化運動這一課描述背景的時候,在學案上面呈現第二則材料是一張巴金《家》照片中的人物關系,通過圖片這樣的情境分析人物的命運,讓學生自己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得出20世紀20年代初的青年人在婚姻、工作中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中國的思想領域急需變革。
三、關注學生,才能教學相長
發展核心素養,鼓勵學生在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在有意義的、開放的任務和活動中,不斷實踐、討論、質疑和反思,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分析、解決各種復雜和陌生的問題,這是真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實踐性學習,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強調思路方法的建構、打破與重構,是提升學習力的有效措施。這需要關注學生的每個細節,特別是腦中思路的形成過程。例如,在新文化運動課上,結合巴金的小說分析,瑞玨為什么會死?學生開始討論時,教師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死于難產。而另一個學生說死于無知迷信,如果此時我繼續講課,很多時候同學并不知道為什么前一個不準確,后一個正確。因為沒有進一步的交流,教師也不知道同學的思維障礙點在哪里。因此,本節課上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我在課堂上延遲判斷。延遲判斷就是深度學習,即在學生回答錯誤或者提出新的觀點時,教師不要馬上做出對與錯的判斷,而是給學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可以發表看法。讓回答正確的學生描述自己腦中思考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還存在的一些疑惑,并和大家一起討論,目的是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總之,踐行深度學習,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想與說的能力,教師講授知識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寬度,更要注重知識的厚度,通過適當的主線確定、情境創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
[2]于有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4.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