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煒
摘要:初中數學相比較于小學數學,內容大幅增加,難度也隨之增大,學生經歷了由小學直觀學習數學轉向初中初步具有抽象思維的遞進過程,小學既成的學習模式已經不適用于初中數學學習,新課程理念下,了解初中學生應有的學習策略,探索初中生數學學習的策略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初中生;數學學習;策略探索
在現階段要提高初中生數學學習水平,就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運用策略,在日常數學學習中有意識地多運用策略,將不同的學習策略運用到具體的數學知識實例中來,舉一反三,將策略運用到相類似的知識學習中去,從而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一、數學學習中要理解和記憶二者兼顧
初中數學學習中的理解和記憶是一對孿生兄弟,二者互為表里,記憶是基礎,理解是提升,只有建立在記憶基礎上的理解才深刻。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14章第2節“乘法公式中平方差公式”一節內容學習時,因為學生在學習了整式乘法后,已經對多項式相乘具備熟練的運算能力,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整式乘法的計算中會發現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項式相乘得到的結果是固定形式,這樣就能進一步得到相同形式的多項式相乘能夠寫成公式形式,因此在運算時就能快速地運用公式來計算。
在平方差公式中,學生如果理解了“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的積,等于這兩個數的平方差”,并且掌握了公式(a+b)(a-b)=a2-b2的特征,那么在運用平方差公式方面就不會出現問題。所以,在學生學習平方差公式時,就要通過背誦來加強公式的記憶,通過反復默寫公式來掌握它,做到按時復習,強化記憶,從而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當然平方差公式只是數學公式中的一例,學生在學習中還會遇到很多公式,通過對平方差公式學習可以總結出公式學習的方法,舉一反三,從而達到學習會用公式的目的。
數學學習中對于命題學習和概念的學習,只有在數學活動中通過感知,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才能準確理解,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加深記憶,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一節知識時,這節課是以“兩直線相交構成的四個角”為基礎進行的學習活動,是對“兩條直線被一條直線所截形成的八個角中不共點的角的關系”的進一步學習,這節的學習較之前的學習,涉及的概念多,初中生在初步學習中會產生混淆,不能很清楚地分清哪兩條直線被另一條直線所截,但是這些角的名稱卻能反映出它們間的位置關系,學生在學習時將同位角和英文字母中的F相聯系,將內錯角與英文中的字母Z進行聯系,將同旁內角與英文字母U相聯系,那么在做題時,只要有意識地尋找“F、Z、U”形狀的角,就可以進行判別角的類型,那么這節課的內容自然就掌握了。
二、數學學習活動要在“自我監視”中有計劃地進行。
初中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只有在有意識的思維引領下,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數學活動是一個有序的整體,按照計劃、監控、調節進入一種正循環狀態。所以學生在進行學習時,要關注自我的數學知識結構,有序地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行計劃安排,并按照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初中生在學習時,要關注自己的學習活動、學習進程,關注自己的思維是否集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要學會在學習中管理好自己,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比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一節內容時,在學習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識別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知識時,學生可以用框式圖將這些知識間的關系列出來,通過知識點的結構圖,對應加深要點的記憶,檢查自己的掌握情況,并以此來制訂學習計劃,及時調整學習狀態,確保知識能夠在腦海里做一次整合。
三、初中數學活動中要學會最大化利用資源。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資源已經十分豐富,學生正處在這樣一個便利的時代,能夠調動一切可用的資源服務于自身的學習,為我所用,這樣的學習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時間是知識,時間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資源,時間是學習的最基本的條件,初中數學的學習要建立在充足的時間條件下,才有效率的保證。所以作為初中生要想學好數學,就應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安排好自己的有效利用時間,做到數學學習任務能夠按時完成,而且要把非學習時間也能有效利用起來,轉化為自己可用的有效時間。同時,在學習中要有自信,也要懂得合作學習,在幫助別人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理解。尤其在數學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要積極去向老師尋求幫助,并且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有正確地歸因。
總之,初中數學是小學數學內容的過渡,在這個過渡階段,一定要教會學生數學學習的策略,讓他們掌握并運用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只有這樣才極大地調動初中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史耀芳.學習策略及其培養[J].江西教育科研,1994(2):36-38.
[2]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劉儒德.論學習策略的實質[J].心理科學,1997(2):179-18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