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正中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是學生進行系統性歷史知識學習的初級階段,也是其價值觀與認知意識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以歷史教學為引導,通過創新授課,幫助其構建時空觀念,促進學生唯物史觀的形成,使其能夠理性地看待歷史問題,并注重滲透憂患意識教育,讓學生結合歷史與現實更好地展望未來。故此,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及對策進行探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憂患意識;現狀;對策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便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1]。歷史教育的價值,便是客觀地將過去時代中發生的事情還原,使學生在總結、回顧中形成新的理解、認識,提升其思維能力。而在以史為鑒中,也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尤其在當今時代,國家間的競合問題更加復雜,和平的表象之下也存在不穩定因素。教師需注重對學生進行優患意識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核心素養,幫助其建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一、簡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
1.忽視了對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
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初中歷史授課方式、教學內容及評價標準都做出了相應的優化[2]。這使根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愈發關注模式創新,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其多為對課堂形式、胡解內容的延伸,缺乏對學生優患意識的培養。為此,教師應意識到,不僅應通過歷史教學,幫助學生培養時空觀念及歷史理解、解釋能力,還應使其在全面、辯證、客觀、理性看待問題的同時,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促進學生憂患意識的形成。
2.優患意識教育滲透略顯生硬
初中歷史教材中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也詳細地對其產生背景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其作為知識框架,對教學發揮著引導作用。很多教師在授課中,已經深刻地意識到應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但其憂患意識教育卻略顯生硬。
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學習中,教師經常會提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也確實是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備受列強欺凌的精準概括。但是對于歷史觀念尚未形成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其并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內涵。教師可以時間軸為線索,展開同一時期中國、世界的發展對比。在歐洲文藝復興、工業革命時期,中國的狀態是怎樣的,促進學生形成整體意識,通過構建立體的知識體系,使其理解造成落后的原因及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二、提升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有效策略
歷史是曾經的現在,現在是未來的歷史[3],只有以史為鑒,促進優患意識教育滲透,并輔助史料實證進行授課,才能彌補灌輸教育的不足,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并促進其思想意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在對學生施以憂患意識教育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1.注重教學總結,提升學生的憂患意識
針對當前階段對憂患意識教育的欠缺問題,教師可注重形成啟發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從而實現推進憂患意識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的教學中,教師可從唐末的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使學生理解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還可將唐玄宗統治后期的腐敗問題與現代社會的實際案例相結合,讓學生在總結、思考歷史發展問題中,認識到政權動蕩對百姓、經濟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優患意識。此外,可以讓學生進行教學探討,認識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展開教學實踐,培養愛國主義情愫
為了進行生動授課,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使其具有正確的憂患意識,教師還應注重實踐教學,打破課堂對教學的局限性。例如:在“抗日戰爭”的教學中,可帶領學生參觀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博物館、展覽會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記憶,培養其憂患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現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3.進行教學延伸,豐富學生知識視野
為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其認知發展,教師還可將歷史教學與時事新聞相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當今世界格局的新變化。讓學生既要“讀圣賢書”,也要“聽窗外事”,將時事與知識相結合,培養其理性認知及憂患意識。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不僅為歷史教學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對教師的授課理念及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素養,為其高階段的學習與發展夯實基礎,教師一方面需具有創新授課的能力與意識,立足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視角展開授課,使其能夠客觀而理性地看待歷史;另一方面應注重對學生反思精神的培養,使其具有家國情懷及憂患意識。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為新時期培養出更多具有居安思危、擔當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谷偉.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四平:吉林師范大學,2014(6)
[2]姜軼平.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才智,2017(4).
[3]查吉英.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考試周刊,2018(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