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鳳
摘 要:素質教育是當今我國教育理念中占據核心地位的教育觀.尤其在高等教育中,為了適應新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盡快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適應新形勢的新一代高素質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肩負的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然而素質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面也極其廣泛,在這有限的篇幅中很難全面系統地闡述這個大課題,本文僅就個人在十幾年的教學和教研中獲得的幾點體會和大家交流一下,以圖共勉共進。
關鍵詞:素質教育;數學素質;創新思維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征是知識和能力將成為主要資源,知識的生產和創新、傳播和應用是社會發展的核心,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關鍵.江澤民同志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然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因此,全面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世紀建設人才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當今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
關于素質教育與教學如何結合這個課題已有不少論著,所見文篇各有千秋.本人認為素質是指在不同條件下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構建起來的個人多方面能力的總和.對于大學生來講,大學階段是培養他們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等的重要階段,也是提高和完善他們分析、判斷、審美等諸多修養的重要時期.因此,如何抓住大學教育階段的每個環節實施素質教育是很值得我們每個高教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懈追求的問題.由于課堂教學依然是我國普通高校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而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認為數學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數學是一門集嚴密性、邏輯性、精確性和創造力與想象力于一體的學問,它不僅為其他學科提供語言、觀念和工具,而且他還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的修養往往比數學知識和技能本身在層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質量.因為數學推崇的是運籌有方,計算有法,分析有規,假設有度,構造有序,進展有制等理性思維.數學的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過程,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機.
以下僅就筆者體會較深的幾個方面舉例說明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首先選擇好教材,作好素質教育貫穿滲透數學教學全過程的準備.認真把握教材選擇,主輔教材有機結合.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及學生的基礎和能力選擇適合教學使用的教材不可忽視.所選教材應具備立意新、起點高、語言敘述簡潔、內容編排現代、習題選擇靠近實際等優點,盡量給學習者一種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學以致用的感受.
教學形式是影響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實施的最重要因素.傳統的“注入式”教學觀念下產生的嚴肅、呆板權威性的教學環境,不利于學生包括知識把握在內的多種素質的培養和修養的提升.教師應盡力營造適宜的數學情境,引出數學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傳授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在相互尊重和平等接納知識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教師盡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比較和思考,發現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在講定積分概念之前,直接提出曲邊梯形面積計算稍顯突然,最好用身邊的實際問題引發出來.我們不妨畫出校園內一處不規則花壇的形狀,請學生幫忙計算其面積,以求在種植時經濟和美觀同時實現.這樣就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教師再從學生熟悉的規則圖形面積計算入手,逐步過渡到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思路上來,啟發學生掌握一種數學思想----借助輔助線分割,化整為零處理問題。然后引導學生作合理的類比分析后,挖掘出計算不規則平面圖形面積的思路.最后把問題的解決歸結到曲邊梯形面積計算上來。在這個過程中,既能讓學生對課堂興趣盎然,又能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激發了他們的思維活躍性,培養了創新性和學會科學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我們把數學知識教學和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了.
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問題的解決,是以思考為內涵,以問題目標為定向的高級心理活動,具有某種程度的創造性.數學問題的解決,是按照一定的思維對策進行的一個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運用抽象、歸納、類比、演繹等邏輯思維形式,又運用直覺、靈感、聯想、猜測等非邏輯思維形式來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事實上,高等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有許多都是宏觀方法,要求學生必須有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具體解決方法.也就是說,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創新的過程.比如求不定積分 ,按宏觀提出的思
想方法,對含有無理函數的積分首先處理根式.令 ,解出 ,
將原積分化為關于t的有理函數積分 再計算;若教師給以啟發
性提示:嘗試一下分子有理化,積分化為 ,這時學生就容易
想到三角代換,令 ,積分進一步化為 ,顯然后一種方法比前一種方法簡單得多.當然還可以做其他代換去求此積分.這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尋求最優解法,拓寬思維領域,克服呆板性,促進靈活性,提倡學生打破陳規陋習,以求標新立異.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發現法”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及創新思維素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提供預備知識,為學生創設積極思考、引伸發揮的境地,促使學生以“發明家”的身份積極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進而自己獲取知識.比如講解 階范德蒙行列式:先令學生計算
, 的值,然后猜想
的結果,最后令學生用遞推法或數學歸納法證明自己的猜想.這樣學生不僅對范德蒙行列式印象深刻,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條發現真理的方法和途徑.我們還可以進行“變式”教學,“推廣式”教學等等多種途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數學不僅僅是一種方法,一門“技藝”,她更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數學是一切科學研究中普遍適用的框架.數學教會人們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賦予人們一個嚴謹的思辨頭腦.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哈爾莫斯說過:“具備一定的數學修養比具備一定量的數學知識要重要得多.”我同意北大張順燕先生的觀點: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你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從紛亂復雜的自然現象中發現有規律的東西,學會以豐富的科學語言、嚴謹的思辨頭腦和科學的研究模式去探索世界的奧秘,進而作出發明和創造.這就是數學,也是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所在.當然,全面準確地認識數學,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全面提升數學素養,正確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是一項宏偉事業,而要把培養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和能力與教學有機融恰地結合起來,就是一項更加有難度也有廣泛拓展空間的事業,這項偉大工程需要廣大教師精心設計每堂課,細心總結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及適宜的教學規律,長期實踐并及時調整方法,也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和高度的團結協作精神支持下才可以做到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曹廣福.關于數學課堂教育[J].高等數學研究,2004
[2]張順燕.關于數學教學的若干認識[J].數學教育學報,2004
[3]薛新國.教學方法與創造性思維能力[J].北京:數學通報,198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