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政策對一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也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財政支出作為政府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維持政府職能的基礎,也反映了政府介入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規模和深度,在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財政支出的規模是否適當,不僅影響政府職能的實現,并且直接影響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存在最優限度,政府支出的規模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對財政支出規模進行研究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近10年的財政支出規模現狀分析,概括了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經濟性因素、政治性因素以及社會性因素。
關鍵詞:財政支出規模;經濟增長;影響因素
一、我國財政收支規模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經濟發展也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二者基本保持一致。2007年-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的270232.3億元增長到年的744127億元,增長絕對額為473894.7億元,年均增長額為52655億元,增長了2倍;2007年-2016年,我國財政支出規模也從2007年的49781.35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88623.16億元,增長了138841.81億元,年均增長額15426.87億元,增長了3倍。中國的財政支出比例系數從2007年到2016年一直保持平穩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的政府對經濟運行的介入或干預程度多年沒有太多的變化。
二、財政支出規模增長的影響因素
中國從2007年到2016年的財政支出是隨著GDP的增加而逐年增加的。這也符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財政支出規模上升的發展趨勢的學說,就中國而言,我國財政支出規模的大小取決于財政支出的范圍,具體來說主要是受三個因素的影響:第一是經濟性因素,主要指的是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模式等;第二是政治性因素,它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政府的職能、政局是否穩定和政體結構的行政效率;第三是社會性因素,包括人口狀態、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國際環境等因素。
(一)經濟性因素
經濟因素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二是經濟體制的選擇;三是政府經濟干預政策。
財政收入的絕對增長為財政支出的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財政收入的增長是由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決定的,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一般來說,在假定稅收制度不變、管理力度不變的條件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財源越豐富,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當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管理體制和稅制結構相對穩定的時期,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便會相對穩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財政收入逐年不斷上升,為財政支出的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我國確立提高“兩個比重”的目標,先后進行了分稅制、費改稅等項改革,同時加強稅收征管,順利實現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正常回調,而只有在財政支出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的條件下,該比重回調的目標才可能實現。由于我國仍處于體制轉軌過程中,該比重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還無法保持穩定,在特殊年份還會發生明顯的波動。
(二)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穩定;二是政體結構和行政效率。
政府的基本職能范圍決定財政支出范圍,進而決定財政支出規模。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政府的基本職能范圍不斷擴大,進而致使財政支出規模不斷增長。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治局面穩定,對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幾乎沒有影響。
中國行政管理機構和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雙膨脹”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政府機構的擴大必將更多地占用資源,而且導致政府運行成本增加,同時膨脹的機構本身容易產生低效率,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財力支撐。政府層級過多也導致了財政支出的膨脹。我國政府多達五級,政府層級每增加一級,必然增加相應的行政管理經費,同時層級過多,必然增加交易費用,并導致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公共產品需求與供給難以完全對應,即增加公共產品提供成本,又導致支出效率的低下,從而導致財政支出的相應擴張。
(三)社會因素
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社會因素眾多,且較為復雜。人口、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和國際環境等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影響。
首先,我國城鎮化過程必然伴隨對公共產品需求的不斷擴張,隨著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必然引致城市的擁擠和較強的外部性,從而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與此同時對醫療、教育、養老、文化等需求彈性較大的公共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從而引致更多的財政支出。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居民間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這就要求政府增加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支出,同時部分城市居民由于下崗面臨生活困境、偏遠地區居民生活的無法保障等,都要求政府擴大社會保障支出,進而推動政府支出規模的擴大。
最后,財政支出規模受國際環境及突發事件的影響。在2008年財政支出增長率達到峰值,這是因為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GDP增長速度放緩,而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國家財政支出了4萬億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汶川地震中的災后重建工作等都使財政支出的增加額大大超過往年,最終導致財政支出增長率占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重上升。進入2009 年后中國經濟開始復蘇 ,GDP 增加較快,使此系數又有所回落。根據“梯度漸進增長論”,國民經濟恢復正常后,由于意識效應和替代效應,財政支出不會回到原水平,因此2009年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礎上逐漸上升,到2015年其比重為25.66%。進而導致2009年財政支出邊際系數與財政支出彈性系數都達到了峰值。
三、結語
財政支出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財政支出規模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合理規劃財政支出,能夠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華. 我國財政支出規模與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分析[D]. 河北大學, 2004.
[2]范麗紅, 凌衛平. 中國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 北方經濟, 2006(2):50-51.
[3]李永友. 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演進及其效率[J]. 經濟學(季刊), 2010, 9(1):307-332.
[4]唐齊鳴, 王彪. 中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2):48-60.
作者簡介:
朱雅倩(1993-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級財政金融學院財政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