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瓊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有所不同,社會越來越注重對人才的全面性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其中心理健康是考察人才綜合素質的一個方面。高職院校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要立足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針對如何促進高職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不斷的改變,人們越來越注重高職教育對于進行綜合素養的培養。一個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在心理上對學生要求比較高。學生要有面對壓力的抗壓的能力,和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高職的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和心理學結合的產生物。如何使得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發揮作用,是教育心理學主要考慮的重點。
一、高職教育心理學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很多高職院校之前都忽視心理教學對于學生和開展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所以對于專業的心理學教師配備不足。都是由一些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培訓的教師來進行心理學的教學。這些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在進行授課時不能很好的傳授心理學的精髓,使得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不能更好的推進。
教學師資力量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進程。不專業的師資力量,只會使得心理學的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十分枯燥,教師在講臺上進行照本宣科,不能體現出該課堂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從而導致學生對于心理學課堂的積極性不高,降低學生對于學習心理學的興趣[1]。
(二)教學內容更新不快
原本教育教材的內容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再加上高職院校對于心理學的忽視,缺乏專業的教師。這種種原因導致當代的學生對于心理學的知識也不再那么渴望,所以對于心理學的學習,也是應付考試的心理去學習的。
課本上的有些內容是與時代的發展所脫節的,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的。而大部分的職業院校的教育心理學教學課堂都是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所以有時候課堂上的傳授的內容也是跟不上時代的。這樣就會導致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狀態不是很匹配,從而降低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陳舊
很多高職院校的心理學教學課堂都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難以體現出心理學的應用性,不能很好的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
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方法的陳舊,不能很好地在教學方式中體現出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性,導致了課堂上教學效果不佳。
(四)課程考核指標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對于心理學教學效果主要是看學生考試的成績。這種應試教育的模式,不能夠很好的發揮心理學在對于學生心理疏導上的作用。這種單一的考核標準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改革的進程的推進。
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以考試成績為標準,使得學生對這門課程也不能夠很好地重視起來,不能讓學生知道這門課程的應用性對于學生日后實現長足發展的重要的作用。
(五)教育理念不明確
很多高職畢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的心理知識不能應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是目前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對于大部分的畢業生來說,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運用的心理知識都是在畢業之后總結而來的。這些現象的產生的原因就是,高職院校心理教學理念不清晰而造成的。很多高職院校,心理學只是作為一門考試的科目,而并不注重心理學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所以造成了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在學校中學習的心理學只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2]。
二、如何促進高職院校教育心理學的改革
(一)拓展教育心理學所涵蓋的體系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和心理學相結合產生的一個學科。這門學科的來源主要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以往的經驗積累,而產生的能夠對教學有指導性作用的心理理論。并且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都是教育心理學中所組成的重要部分。對于教育心理學的老師,還有受教的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會影響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和進度。所以在進行教育心理學授課時,應該將心理學上的理論與課堂上的實際的情況相結合。并且要針對高職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拓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的體系。以此來構建出高職院校教學實際情況的學科體系和理論上的框架。
(二)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現代社會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目標,隨著社會的改變也不斷的在改變。社會需要的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有全面綜合素養的綜合型人才。所以學校的教學活動都需要圍繞教育心理學對于能力人格等方面研究成果的理論支持。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綜合性的發展,符合學生的發展的規律。
高職院校的教育課程主要是以專業型為主,主要是培養專業的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課程主要以實訓課程開展為主。高職院校中培養合格的專業性人才,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專業的實訓課程的開展。
實訓課程主要以學生自主動手實踐,在實踐課堂中自我檢驗,自我發現問題,并且通過所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實訓課程中也有很多的心理學理論,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需要進一步在實訓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學的理論,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3]。
(三)用理論去指導課堂教學
高職院校開展的課程課堂上主要是以教師的教育教學為中心,所以評判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意義主要取決于教學是否有效。隨著教育心理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改革,將學習認為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的一個過程。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積極的有效的進行認知。課堂組織的靈活性和專業性是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需要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引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四)將教育心理學引入教師管理。
在整個教學活動的推進過程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和實施者。所以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將教育心理學引入到教師管理中。在教育心理學中,認為教師對于品德形成心理過程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以自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教育學生,提高自身的修養,能夠直接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教師在日常的教學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心理學知識的應用性,讓學生能夠對理論進行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五)引進專業的師資力量
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大學生,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高職院校為了能更好的推進心理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需要引進專業的師資力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有通過專業的師資力量,才能夠更加系統全面的對心理教學課程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主要是以后進入社會一線工作崗位的人才。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對以后進入一線工作崗位上所承受的壓力。所以學生掌握技能是一個方面,擁有良好的抗壓能力,是心理學教學所要培養學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而且高職院校的學生所進入一線崗位之后的競爭力也是巨大的,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難以在崗位中勝任的。所以高職院校的心理學教學,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來開展。
(七)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的教學。并且由于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的不同,高職院校的心理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班教學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內容。并且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素質和心理評估,對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練習,來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八)明確教學理念
高職院校的心理教學課程進行改革,首先要明確課程的教學理念。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的改變,需要才擁有健全性的人格,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學以致用。所以高校的心理教學內容的開展,不能將目標定位于傳授書本知識。而是要承擔培養學生將心理理論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和生活中的能力的責任。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課堂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和心理觀。讓學生在畢業之后走入社會,能夠利用心理學上的知識來面對未來所遇到的困難,并能夠排解困難。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地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改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對于人才的綜合性素養的要求。其中心理素養是學生綜合性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進入社會的工作、學習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理素養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所以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要注重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工作、生活中對于心理學知識的應用,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針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性,高職院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需要不斷地進行深化改革。
參考文獻:
[1]趙宇俠.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2):10-11.
[2]宋琳.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團體心理輔導方法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03):158-159.
[3]褚淑格.對高職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5,13(3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