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志強
摘 要:語文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合作學習這種新的教學理論和模式,它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形式,系統地利用教學中各種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促進全體學生共同合作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學
1 小組合作學習的涵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是以小組學習為主,根據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共同學習,從而利用合作性學習促成學生情感、認知的教學策略體系。數學合作學習定義為:在某些數學內容的教學課堂上,以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指導,引導學生在異質的小組中共同學習數學知識,利用合作性人際互動促進學生在情感、個性與群性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活動。
2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2.1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合作小組的異質性決定了學生在共同活動中必須做到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其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對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體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要求。可以使學生在交往中產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對集體的形成和鞏固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在上交作業時,規定每個小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業。在共同完成這一份作業時,學生需要互相討論、爭辯、向專家請教,取長補短,集中小組成員的智慧。由于討論與作業同步進行,差生可隨時提出問題,小組成員可以及時地解決,帶動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作業,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通過集體完成作業,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加強了相互之間“榮辱與共”的關系。
2.2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傳統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這種狀況使學生知識面狹窄,易對教材老師產生依賴心理,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知識爆炸”局面。因而,通過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廣泛查閱書籍,進行電腦及專家咨詢,去博物館、實驗室等,拓寬了知識來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各種信息進行選擇、加工的能力。
2.3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合作學習中,師生間的關系不再是教師一味傳授,學生只管傾聽的傳統模式,而是師生間平等交流與互動的新模式。教師更多的是一個顧問和指導者,同時教師可能對某一專門知識的不了解,需要請教專家或可利用學生的專門知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提供了一種師生互動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間能夠平等對話與交流,真正體現教學的民主。
2.4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高科技時代是人才的競爭,沒有競爭,時代不會向前發展。雖然合作學習,強調學生間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只是合作學習中體現的競爭取代了學生為了獲得承認和評級而進行的競爭。因為只有學生具備較深層次的集體主義觀念,競爭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合理的評價,可使學生的競爭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在合作學習中可分為:小組評價;組內成員評價;組間同等水平的學生評價。這樣的評價,能激發各組奮勇爭先的積極性,形成小組間明爭暗賽的競爭局面,增強學生個人進取向上的競爭意識,也使每個學生都有競爭對象,有追趕的目標,使學生始終處于競爭狀態中,不斷強化其競爭意識。
3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3.1 小組建設缺乏科學性和全局性
小組建設的優劣是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是否高效的前提和關鍵,但大多數情況下,小組的劃分或由學生自由組合,或就近組合,或由班主任按成績好壞強制分配。成員確定后,小組后續建設也缺乏整體規劃和設計。結果導致小組缺乏凝聚力,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小組力量不能最優發揮,小組與小組之間力量懸殊,課堂學習淪為少數人的舞臺,大多數學生處于依賴、觀望的狀態,合作學習意義全無。
3.2 教師缺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培訓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但離不開教師適時地、正確積極地指導。缺乏對小組長、學科組長以及組員的分類培訓,導致小組運行不暢、職責不明、合作不力等問題。另外學生在合作探究某個問題時,教師通常只是在學生間隨意走動,等待成果展示,教師成了課堂的旁觀者,而不是過程教學中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導致小組合作學習趨于形式化,浮于表面,課堂學習低效甚至無效。
3.3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形式缺乏認知和掌控
目前課堂中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大都以課堂討論為主,形式單一,許多老師認為合作學習就是討論,討論越多越好。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內容也欠缺思考和篩選,認為只要有小組討論的環節,即為小組合作學習。不需要討論的,不適合討論的,都在討論,導致小組合作成為了走過場,走形式,讓合作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4 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的策略
4.1 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
要加強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我國小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較差,加上受到傳統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的性別較為內向,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些微不足。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于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不利,因此也給合作學習法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新課改指出,對學生的培養要從全面出發,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經常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布置團體性學習任務,或者讓學生參與拔河一類的團隊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能夠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樂趣和成功。這樣,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自然也有所提高。
4.2 精心設計問題,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問題的設計,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讓學生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此外,還要鼓勵學生,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要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在發現問題之后,還要結合自身所學以及教師的教學內容,積極地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2)通過組內討論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好勝心。比如,教師在講授《司馬光》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先進行閱讀,進而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去討論,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最后讓學生派出一名代表發言,充分表述自己小組討論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
4.3 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
合作學習教學方法中,最關鍵的就是評價,它是判斷學生合作學習成果的依據和基礎。就評價而言,教師和學生是評價的主體。那些有效的評價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動學生的學習,在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相關研究表明,中國教師大多不會重視學生的自評,事實上,學生的自評可以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知能力,教師應做的是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而不是將自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在評價時還要充分尊重學生,堅持以事實為基礎,不進行虛假的表揚,也不過分批評學生。
5 結束語
合作學習在當代教育中是一種比較先進和積極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對于數字教育的實現是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需要教師做足充分的準備,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而且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還要以本班級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從而使合作學習更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