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董仲舒繼承和發展儒學,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德育方法。它有廣泛的想法和豐富的內涵。對于今天的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董仲舒;德育方法;當代價值
西漢采取休養生息的國策,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是,社會矛盾仍然很嚴重。董仲舒及時地提出以德治國的主張。其不僅重視德育理論的研究,還在實踐中總結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德育方法。對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循序漸進法
意味著德育應該考慮受教育者的思想、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基礎,適時適度地加以實施。董仲舒認為,學習不能太博,亦不能太節。節則知暗,博則業厭,應該是博貫而多連,循序而漸進?!暗靡欢硕噙B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博和節辯證而統一,方能學有所得。是對孟子“不助苗長”等方法的傳承和發展。
董仲舒認為,學習貴在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但是學習同樣不可以盲目下定自己無法企及的目標,只有通過循序漸進才能有所成就。
二、防微杜漸法
防微杜漸是指教育者通過認真觀察受教育者的言行、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掌握不良苗頭,及時教導,轉化思想,將不健康的思想道德思想扼殺在“搖籃”之中。董仲舒強調:“眾少成多,積小致鉅”。在這里,他已在進行量變導致質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提醒人們要注意避免“惡”的積累,加強“善”的積累。是荀子“積善成德”等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董仲舒的德教思想的核也就是提倡統治者用道德教育來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董仲舒將德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強調了其對于治國安邦的重要性。他將倫理、政治主張等與德育結合在一起,將德育的高度上升到政治的成敗。實際上德育對于個人品行的提高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個人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道德水平息息相關,若每個人都重視德育則政治就會成功,國家就能興盛。反之則會導致社會的動亂,國家的衰敗。
三、身教示范法
所謂的榜樣示范,是需要將某些正面人物作為榜樣,向學生宣揚送些人的卓越成就、高尚的品德以及行為。借助于榜樣的力量,即將之作為依據,讓學生相信這些良好的品德和思想是值得被贊揚和歌頌的,同時也鼓勵學生們向送些人物學習,讓學生們在這些故事中受到高尚品德的熏陶,并從中獲得靈感,提高道德意識,培養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觀點和信仰,增強學習意識。
董仲舒強調教育者的典范作用。他認為教育者需要通過自己良好的言行來影響受教育的人。他說,郡守和縣令是普通百姓的老師,他們應該用自己的好榜樣來師范和教導人們。如果他們自己“不賢”,不能為人民樹立榜樣,君主的美德就不能得到弘揚,民眾也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品質。與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的"射者正己"、荀子的"儀正而景正"等思想,是一脈相通的。教育者首先需要嚴于律己,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
當今的社會更看重利益,越發忽視道德教育,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重視學校教育,同時要重視社會的影響,相互協調一致。學校和社會可以組織和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動來熏陶感染兒童。另外,父母的言傳身教也非常重要,青少年兒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母的影響。
所謂身教勝于言教,社會道德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才能感知、領悟到其特殊的魅力,進而將其轉化為促進自身前行的動力,努力做到完善自我,提高道德修養。在董仲舒看來,“化民成性”可以通過身教來實現。因此,董仲舒一方面致力于建立相應的社會倫理。另一方面,他高度重視社會公德是否能夠實現有序的內化,是否能夠成為人們的個人道德標準。
今天,健全的社會身教體系仍然是構建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通過董仲舒的思想,不難發現,有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個人道德素質的提升:一是加強身教,通過榜樣促進個體道德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二是逐步完善相應的社會評價標準,將道德和人才作為對個體考量的依據,從制度層面予以肯定,避免評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三是建立典型以影響和感化周圍人的道德。
四、啟發誘導法
是指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受教為主動學習。董仲舒強調說,善為師者,應該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水平和才能,以及他們的特殊技能,必須適時,適度的進行啟發誘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種方法是對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孟子“引而不發”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五、情感教育法
指教育者必須關注情感在道德轉化中的作用。讓受過教育的人產生情感認同,有意識地自愿接受教育。董仲舒認識到,道德與情感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董仲舒認為,在德育過程中,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也就是說,應該著重于引導受教育者愛憎分明、抑惡揚善。人的道德是可塑的,人的道德品質與后天教育和他所屬的環境和經驗是分不開的。因此,董仲舒認為教學環境的塑造對于培養道德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多種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來熏陶和感化學生。
六、德智結合法
就是德育與知育相結合,做到兩者互補。董仲舒強調“必仁且智”,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有美德,還要具有智慧。如果“仁而不智”,將無法分辨善惡。如果“智而不仁”,不僅無益甚至傷害別人。只有仁智統一,才能使人形成完美的道德品格。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文教育弱化是不爭的事實。道德思想嚴重滑坡,我們必須改變“重智輕德”的教育體制。因此,當代德育的建設要注重人文精神,處理好與德育與智育的關系。董仲舒對德育與知育對立統一的啟示,對當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那些在知識上取得進步并且沒有道德進步的人,不是在進步,而是在退步。
七、仁之義之法
董仲舒要求“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教導人們處理人際關系時,必須嚴于律己而寬以待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運用倫理原則來修養自己,和善與他人的關系。此德育方法是用仁義作為協調社會的紐帶,既修養了自己,也促進了人際交往。是對孔子“見賢思齊”、孟子“反求諸己”以及荀子“慎獨”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董仲舒認為,官員選拔制度十分重要,官員腐敗猖獗,跟官員選拔不透明,買官賣官行為相關聯,他的主張是廣納天下有真才實學并兼具仁德之人,根據其才能給予官職。
統治者應該關注人民的物質利益,董仲舒將公利提升到“義”的高度。他認為,公利始終與“義”聯系在一起,倡導為國家、社會建功立業。他還主張根據公利標準對官員進行考核評估。董仲舒認為,做任何事情追求的都是義,而不是求利,不必計較功效?!傲x”是統治者在“德治”中最基本的也是必須要講的要素,即義正我"。他的這些主張無不告訴我們,身為國家的公務員,代表的是政府和國家,為人必須要正直,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與老百姓爭利,只有保證老百姓的利益,社會才能和諧發展。因此,完善人才的選拔制度,并增強"德"在人才選拔中的比重是加強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之舉。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應當注入新的理念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仁義盛行的社會。中國在經歷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迅猛,百姓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是人們的個人道德修養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金錢利欲面前,社會道德規范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這無疑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八、強勉行道法
董仲舒說:“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強調人的道德修養,不僅需要正確的道德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勤奮而“行”,踐行道德規范?!懊鞯乐刂?,行道養志”就是要懂得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重視自身的修養,遵循這些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在要求我們先了解道,然后在遵循這些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的過程中,強化自身意志,并培養和加以提高。清楚地界定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道以及如何培養和改善我們的意志。
九、遷善改過法
董仲舒認為,道德修養過程本質就是不斷“遷善改過”、“興善去惡”的過程。他強調,如果人們要提高道德品質,就必須明善而反道、除咎、進善誅惡。這種方法是對孔子“過則勿憚改”、孟子“聞過則喜”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影響了后面周敦頤、龔自珍以及魏源等人的思想。
十、專一虛靜法
董仲舒說:“目不能兩視,耳不能兩聽,手不能兩事”,“夫欲致精者,必須靜其形”。他的目的是強調人們在進行道德修養時,必須向善好義,虛心以求,方可立身。此種方法是對老子“致虛極,守靜篤”思想以及荀子“虛壹而靜”、“用心專一”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盡管它包含唯心主義內容,但它要求受教育的人在學習過程中不分心并保持冷靜的頭腦,是具有合理性的。
十一、環境育人法
要重視外部環境對人格品質形成的影響,盡可能為受教育者創造優越的環境。董仲舒認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惡,向善還是趨惡,則由后天教育環境決定。他說:“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通過生動的比喻表明人類道德素質的形成完全取決于后天的環境教育,強調必須加以改進環境,以養善去惡。雖然董仲舒夸大了教育環境的作用,且沒有意識到“環境被人改變”的科學真理,但他還是看到了環境對人的道德素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十二、禮樂教化法
禮樂教化法是指利用“禮”和“樂”進行道德教育。董仲舒認為,禮樂教化是實現德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禮中所揭示的社會規范能夠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而音樂則可以讓人們感到快樂,陶冶人的內在品質。音樂且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可以廣泛流傳。
這種禮樂教化的德育方法,啟發我們要以三維的方式實施道德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傳媒工具和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引導人們的言行,通過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達到德育的目的。我們必須了解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德育的重要性,僅通過教條式的喊口號已經很難讓人們接受。我們不妨吸取和借鑒董仲舒提出的禮樂教化方法,將優秀的傳統道德禮儀融入文藝演出和音樂中。人們在參與文化活動,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的接受道德思想觀念。
十三、自我教育法
所謂自我教育法實際上是指在教育者領導下,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為了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對自己定下的目標計劃,用以調控自己的行為和觀念。自我教育法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也是收教育者思想進步的內在動力。董仲舒認為,人們具有思維的力量,具有主觀能動性,因而是超越于萬物之上的。開展德育工作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成為能夠獨立進行自我修養的人。
十四、學校引導法
董仲舒非常重視學校教育,認為這是“教化之本”。他不僅向統治者推薦在中央建立太學,而且主張地方政府興辦學校,確定儒家的六經成為學校唯一的教材,董仲舒不僅提倡公學,還積極促進私學,而且自己帶頭設立私學。
通過興辦學校,國家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學校實現對民眾的教化。因此,董仲舒認為,學校教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學校本身不僅可以開展思想道德育,而且培養出來的人們還可以承擔社會教化的責任。董仲舒的思想啟示我們要重視學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十五、價值激勵法
董仲舒認為人們應該循天之道,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卻處處強調人的價值和地位。在董仲舒的觀點中,人們只有在明白自己貴于物,才能夠知義懂禮而成為君子。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激勵人們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并使教育過程更加順利。在德育中運用價值激勵方法,要求教育者引導教育對象認識自己的價值,提高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自我激勵,使之自覺接受教育的過程。
當我們主張個人應該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時,也應該從制度的角度對社會道德建設給予充分的保障。首先,現有的道德和法律規范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有賴于制度規范的補充。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不僅可以保證道德法規得到有效實施,而且可以促進道德與法律的無縫整合,有助于建立統一的社會規范。其次,從制度層面作出具體規定,為道德行為的獎勵提供法律保障。從某種意義上說,行為人必須犧牲個人的相應精神和物質利益,才能真正實現道德行為。如果社會不關心這些積極的正能源事物,也會阻礙道德行為的有效實施。因此,通過給參與者提供適當的激勵措施并從制度層面給予充分的保護,可以激勵實施者,同時能夠影響和鼓勵周圍的人。
結語
董仲舒對傳統與現代有著合理的認知,其德育思想方法對儒、法、道、墨、陰陽諸家之思想多有傳承之處,且對各家之學采其合于時代之內容,并闡發以適應時代之需要。故而言,董仲舒德育思想方法騰挪于傳統與現代之間,時至今日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鄧艷蘭: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許童(1989 - ),女,安徽滁州人,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三江學院,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