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世屹
摘 要:本文闡述了農村金融模式現狀,從重視民間金融、支持小額信貸、優化金融環境以及發揮網絡作用幾個方面著重探討了農村金融模式的創新性選擇。
關鍵詞:農村;金融模式;選擇;創新
隨著國民經濟的水平的提升,農村金融模式的創新性選擇也成了市場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對有關內容進行了分析,旨在針對實際問題談談自己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感想,強化對理財的認知,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農村金融模式現狀
農村金融模式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金融服務匱乏。與城市相比,農村的資源過于貧乏,發展也相對落后,尤其在新時期銀行改革的環境下,取消了很多農村的銀行小網點,這也是資金供給沖突的根本原因。現階段,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農村也由原來的種植收入轉變為二、三產業的綜合性收入,而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需要大量成本,所以對貸款的需求量也很大,可現有的金融單位較少,且交易具有風險性,無法滿足農村的發展需求。
其次,民間金融誕生。在前者的影響下,農村民間金融應運而生,屬于非政府管轄范圍內的融資活動,風險性強但彌補了銀行及正規機構服務的缺失。而民間金融的缺陷在于:其一,利率高。其誕生的目的就是以盈利為核心,所以利率很高;其二,缺少法律制約。民間金融的相關法律還不夠完善,在交易過程中一旦出現糾紛缺少法律保障。實際上也有很多負面案例證實了這一點;其三,影響了國有調控。由于不受國家管制,所以在本質上有不可控的特點,國家的政策也難以約束民間金融的走向,舉個例子,當人民銀行減少人民幣供給時,民間金融組織從正規渠道獲取的資金也隨之減少,很可能會采取其他地下手段,嚴重影響了國家減少市場人民幣流通政策的落實。
最后,合作社服務性質不強。農村信用社在本質上應為集體服務,注重合作互助,但是實際上股東的地位和待遇并沒有想象中的水平,領導也多為任命制,不是通過民主選舉而來,這就失去了金融服務的價值。
二、農村金融模式的選擇
(一)重視民間金融
農村傳統的金融模式產業結構單一,大多數正規的金融單位不愿意在農村發展,所以要重點保護民間金融,填補農村金融空缺。農村環境是民間金融形成并發展的推動條件,所以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應完善民間金融方面的法律規定,使其轉變為合法化內容,并加入到監管體系中。縱觀當前,金融市場環境狹窄,民間金融既不受法律保護,又要被正規金融排擠,但是即使這樣還是有無限的發展前景,所以民間金融的合法化轉變能提升農村經濟,解決正規金融在農村缺失的問題[1]。
(二)支持小額信貸
顧名思義,小額信貸即是為經營者提供的小金額信用貸款,特點是不需要抵押物或者是第三方擔保,以信譽為保障來借貸,但是其弊端在于風險性強,所以要在綜合觀察和考慮下再放貸。農村的企業經營或農業發展需要的資金并不高,所以小額貸款可以滿足大多數產業形式的發展需求,而且農民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普通的抵押貸款門檻較高,需要一定價值的抵押物或財產,小額信貸可以在保障其生活的情況下為其創業提供物質條件,因此小額貸款可以作為一種金融發展模式來彌補農村金融結構的失衡情況。
(三)優化金融環境
金融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是確保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簡單來講,就是針對現階段存在的金融體系完善法律制度,加強監督管理,懲處不符合規定的民間金融機構,鼓勵合法小額信貸企業、小型銀行的入駐,規范民間金融的資金交易制度,滿足農村金融的需求。除此之外,合作聯保模式也適用于農村金融發展形勢,由于農民的收入不高,缺少抵押物和抵押財產,若信用不足會受到很多限制,所以可以將農民由個體轉變為集體,利用農業合作貸款的形式避免借款者拖欠不還的情況,聯保的幾個農民家庭可以互相擔保,解決分散性管理的壓力,使金融機構降低財產損失的風險,農民也可以獲得資金支持,用于經營、養殖或種植,確保金融環境的穩定。
(四)發揮網絡作用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農村金融也應打破傳統的局限性,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或網絡渠道來獲取發展資金,拓寬金融流通渠道,使金融平臺更為豐富靈活。
首先,電商與金融。傳統的農產品銷售與購買都需要進入到市場中,新形勢下的電商平臺能支持網絡交易,以京東為例,農民可以通過銷售農產品增長信用額度,建立風險控制體系,當達到了滿足條件時即可使用京東金融獲取資金,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門檻低、效率高,但是弊端在于只能專款專用,用于相應平臺上的農產品交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
其次,網貸與金融。當前流行一個詞匯叫“P2P”,主要是為農業和商業提供服務的金融貸款,無需抵押且服務種類繁多,如保險、理財、租賃等,其優勢在于門檻低,但是缺陷是貸款額度有限,受信譽影響,而且風險很難控制,農民通過網貸受騙的案例也較多,很多公司獲得收益后逃之夭夭,給農民帶來了巨大額的損失。
最后,農村信用網。這是一種產業鏈模式,在掌握了農村養殖者或經銷者的信用情況后利用網絡來落實信用資金管理,完善金融與互聯網的合作模式,在大數據環境下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村金融模式應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加強內部的轉變及外部的合作,運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電商平臺,重視民間金融的管理,促進金融模式的友好發展。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接班人,要學習更多的金融知識,掌握理財技能,不斷提升自我,加深對金融概念的理解和感悟,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謝金樓.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與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15,23(05):87-91.
[2]遲福林.互聯網金融助推農村金融結構性改革[J].農村工作通訊,2015(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