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輝 張偉 強垚鑫/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司法局

送法進鄉村,壩壩講法現場。圖/周蓉
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司法局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堅持規范化建設為著力點,推動司法所“舉措創新、能力提升”,為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中心工作做貢獻。
2018年,區司法局依托全區14 個司法所建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實現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全區覆蓋。司法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群眾和企業提供免費、高效、便捷、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讓群眾在遇到問題的第一時間能得到精準、專業的解答。
一是堅持以惠民利民為抓手、以能力提升為引擎、以職能發揮為核心,主動服務雙創發展、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重點工作。2018年,司法所向各街道、村(社區)、企業提出法律建議267 條。二是深入推進“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定合同模板,以合同約定法律顧問義務的形式督促法律顧問廣泛參與村(社區)重大決策、法律咨詢和矛盾糾紛化解,并全部建立法律顧問微信群、完善法律顧問每日值班制度,及時解答群眾法律問題。目前,全區191 個村(社區)已全部聘請法律顧問。三是在各司法所設置“視頻12348 平臺”終端,群眾可在線向區司法行政指揮中心發起視頻申請,接通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調委會等后端業務部門,在線獲得免費、專業、高效的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申請、公證業務受理和在線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自2018年9月正式運行以來,共接待咨詢511 人次,調解糾紛43 件。
區司法局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健全完善“一集三分一合”機制:集中收集矛盾糾紛,分析、分類、分流糾紛,合力化解糾紛。依托調解員、網格員、法律明白人(法律顧問)等,形成“三員合一”糾紛摸排機制,多元聯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現矛盾不上交。
一是狠抓人民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完善街道、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把法律顧問納入街道、村(社區)人民調解員隊伍。不斷壯大人民調解員隊伍,并組織調解員參加駐庭跟班學習、法治訓練營調解能力培訓等,通過現場觀摩駐庭調解、旁聽庭審、研討交流、實訓演練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調解員專業化水平。
二是深化“三所一庭”聯動調解工作。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聘請律師以特邀人民調解員身份進駐全區15 個派出所,調解非警務矛盾糾紛。2016年6月至今年,全區“三所一庭”共成功調解疑難案件4349 件,預防和化解了多起重大疑難糾紛,如古城工傷死亡賠償糾紛,某小區涉400 位業主的物業糾紛等。
三是依托郫都區“大聯動·微治理”平臺,多元聯動推進基層微治理。以“大聯動·微治理”信息化平臺為“中樞”,以589 名網格員、768 個雪亮工程監控探頭和2000 余個天網監控探頭為“神經元”,健全“區、街道、村(社區)、網格員”四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實現“排查發現矛盾→手持終端上報→中心指派調解員→聯動化解”“一張網”全覆蓋。
四是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糾紛。以村(社區)為單位組建“紅色調解隊”,由黨員帶頭,新鄉賢、新村民廣泛參與,擔任矛盾糾紛信息員、調解員。利用一切有利時機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茶館餐廳等,與群眾拉家常、聊糾紛、話法治,搭好“連心橋”,在交流談話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五是在各村(社區)推行“百姓糾紛大家評”機制。發揮“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積極作用,對初次調解未達成一致意見的矛盾糾紛,由調解員走訪熟悉情況的群眾,調查糾紛事實形成筆錄,在征求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將雙方當事人的訴求、辯解意見和走訪群眾的筆錄公開公示,讓群眾來評議,由法律顧問提供糾紛相關法律規定,再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公開調解。邀請群眾旁聽,法律顧問現場釋法,充分運用法律規定、道德導向和群眾評價的積極作用,把大多數矛盾糾紛化解在初次調解階段,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機結合。
區司法局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積極開展法治需求調查,創新普法形式、豐富普法載體。
一是大力宣傳以憲法為引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各司法所開展11 個重要時間節點專項法治宣傳活動。2018年,全區各司法所共開展送法進村(社區)2000 余次,送法進機關500 余次,送法進學校220余次,送法進企業700 余次,送法進寺廟12 次,實現全民學法常態化。
二是深入貫徹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發揮好各職能部門作用,將“誰執法誰普法”與“以案釋法”結合起來,持續開展 “百場經典法治案例進村(社區)” 、法治訓練營、法治文藝巡演等普法活動,推動行政執法部門將日常執法實踐轉化為具有普及教育功效的案例故事,促進“七五”普法規劃落地落實。
三是在各村(社區)培養一批法律明白人。“線上+線下”培養村民法治思維習慣,讓一部分人先“明白”起來,同時帶動周圍群眾學法用法守法,不斷提升干部群眾法治能力,促進“一核三治”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各村(社區)線上建立“法律明白人”普法微信群,2018年全年開展微信群普法3000 余次。線下開展“壩壩講法”“法治故事會”“法治沙龍”和農民夜校法治課程,2018年全年開展法治課程341 期、壩壩講法206 場。
四是持續深化“法潤高校”法治宣傳教育。堅持“送法進高校、走出來實踐”相結合,各司法所與轄區內各高校聯動協作,開展法治情景劇大賽、庭審進校園、暑期法治實踐、模擬法庭競賽等活動;舉辦大學生原創法治視頻作品大賽,征集到各類作品110 部,評選出單項獎和特別獎共36 個。
五是大力提升“法治訓練營”實效。創新“1+5+N”模式,各司法所積極組織轄區的“1+5+N”類人群(“1”指創新創業人員,“5”指國家工作人員、青少年、物業服務管理人員和業主委員會成員、人民調解員、外來務工人員,“N”指郫都區行政執法部門所要處罰的違法違規違章人員)進行模塊化、系統化、實戰化的法治培訓。2018年全年共開展法治訓練24 場,參訓人員3000余人。
六是各司法所圍繞“七五普法”規劃,通過舉辦法治講座、張貼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向不同群體廣泛宣傳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防范辦法與舉報渠道,努力營造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濃厚法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