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紅/人民調解雜志社

根據工作安排,我參加了今年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兩岸基層調解分論壇。為讓臺灣調解員切實感受大陸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現代傳承,會議組辦方專門安排了兩岸調解員參觀具有千年歷史的文明小鎮——江西婺源李坑。
仲夏時節萬物并秀,滿目青山綠水。6月17日,我們乘車來到了李坑。李坑四面環山,素有“中國最美麗鄉村”之稱。村內北宋年間的徽派建筑歷經千年卻依舊保存完好,與輕盈流淌的溪水相伴,一動一靜,襯得整個村子厚重而富有靈性。
剛到李坑,天空就落下了稀稀疏疏的雨點,在水面上漣起一串串水花,好像是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雨停后,大家興致盎然地沿著繞村的小溪一路而上,認真傾聽講解員介紹李坑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同源的民族文化使臺灣調解員們聽得格外認真。
“來,在這里拍一張!”“幫我們拍一張!”“我們幾個一起拍一張!”臺灣調解員們對這個古樸別致、極具徽派風情的小村的喜愛溢于言表。受到他們那抑制不住的喜悅和興奮的感染,我也很快加入到他們的拍照行列中。照片里的古村依山傍水,徽派建筑錯落有致,雕琢精美的馬頭墻高高聳起,白墻黑瓦上掛滿了大紅燈籠。村中間的小溪清澈見底,兩側的建筑和綠樹倒映水中,一群荷包魚“游揚逐浪”,三兩只鴨子悠然戲水,好一幅詩情畫意的美麗畫卷。
邊走邊看,路過一家小商鋪時,門口懸掛的刻有《三字經》和《道德經》的竹簡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當得知年輕的店主人可以現場篆刻后,同行的浙江省優秀調解員潘明杰非常高興,對店主人說,“我說你刻,‘婺源風光無限美,兩岸基層聚一回,數天時間彈指去,唯將友情寄山水。書贈臺灣林森斌先生。’”篆刻完成后,潘明杰鄭重地將它贈送給了臺灣基層調解委員會聯合協會林森斌秘書長。林秘書長接過竹簡后激動地握著潘明杰的手感慨道:“這是我收到的最好、最珍貴的禮物!”
繼續前行,有的臺灣調解員對商鋪里的硯臺感興趣,想帶回去收藏;有的臺灣調解員對毛筆感興趣,想帶回去送親友……店老板都以最低的成本價格出售。開筆時,臺中市沙鹿區調解員陳榮治在店鋪的草紙上揮毫寫下了“兩岸一家親”五個大字。
而在另一家店鋪,賣鎮尺和各式擺件的店主人聽說是來自臺灣的客人時,倍加熱情,認真介紹每一件產品的材質和性價比,并毫不猶豫地給了最大優惠,還贈送給每個人一把刻有“婺源留念”的小木梳。
無論是走進哪家商鋪,臺灣調解員都能感受到大陸民眾的親切和熱情,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臺灣與大陸之間濃濃的血脈親情,也見證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根植在百姓心中。
時間過得可真快,當聽到有人催促“時間到了!該上車了!”,大家還都是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而這時才發現,不知何時天空中又飄起了細細的小雨,像是在為我們送行,更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對臺灣同胞的不舍。
親情!永遠無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