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旖瑋/安徽省寧國市司法局梅林司法所

調解員與當事人耐心溝通。圖/宋旖瑋
“你們可要給我們做主啊!”“哪有干完活不給工錢的!”“我們外地人無依無靠,真的快走投無路了。”
2019年4月的一個清晨,一群操著皖北口音、神情激憤的人在安徽省寧國市梅林鎮政府門外大聲叫嚷著,場面十分混亂。梅林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主動上前詢問,將一行人引領到調委會了解情況。
梅林鎮位于寧國市東部,與浙江省毗鄰,境內盛產毛竹、板粟、茶葉等。有很多浙江人在此流轉土地,用以種植茶葉等農特作物。今春,氣侯溫和,雨量充沛,茶樹長勢喜人,新茶產量較高。大批外來務工人員來此采茶,茶山老板與采茶工人各取所需、各得所愿。
來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葛某在梅林鎮橋頭村流轉土地300余畝,用以種植白茶。茶葉采摘期間,葛某與安徽省靈璧縣婁某約定,由婁某為葛某提供150名采茶工人,葛某支付工人工資,另按每人400元支付婁某勞務介紹費以及工人的往返路費,但雙方并未明確工人日工資具體金額,只是口頭約定按市場價格計算。
茶葉采摘結束,在結算勞務介紹費及工人往返費用時葛某僅支付4萬元,并未按協議足額支付給婁某,婁某索要無果便向梅林鎮政府尋求幫助,這才發生了剛才的一幕。
了解基本情況后,調解員立即與葛某取得聯系,葛某表示同意由梅林鎮調委會主持調解,但因個人工作原因不能立即趕到調委會,調解需推遲到下午才能進行。
調解員告知婁某下午再來調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婁某突然脫去上衣躺在地上,大聲喊叫:“這就是政府無作為,不給咱老百姓當家做主啊!我要去上訪!”婁某的兒子配合父親開始舉起手機四處拍攝,同時為畫面“配音”,并試圖上傳到互聯網上。
面對此情形,調解員一邊疏散圍觀群眾,一邊耐心勸解婁某。調解員蹲下身子說,“你反映的問題我們一定會幫你處理,對方只是有事,下午就來,并非避而不談”,“工錢被拖欠要用法律手段維權,如果采取極端方式討薪,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家庭、社會不負責,甚至可能觸犯法律,受害者變施害者”。婁某認識到錯誤,態度也不再強硬,并讓兒子刪除了拍攝的視頻。
下午,葛某按照約定時間來到調解室,調解員立即“面對面”展開調解,查找糾紛癥結。
葛某表示梅林鎮當地采茶日工資是125元,而采茶工人們卻要以135元/天結算,葛某找到婁某就此事協調,表示最多以130元/天進行結算,遭到婁某嚴詞拒絕。葛某考慮到采茶工人數較多,迫于無奈按135元/天支付了采茶工人工資。葛某認為采茶工人們抬高日工資是婁某從中“搗鬼”,由此對婁某頗為不滿。而婁某則認為按照其家鄉靈璧縣當地采茶的日工資就是135元/天,現在扣減自己的勞務費用和工人的往返路費毫無道理。
分析糾紛產生的原委,調解員認為分歧的產生不在于金額的多少,而在于葛某對婁某存有心結,于是勸說雙方從對方角度考慮,各退一步。然而葛某堅持己見,覺得自己的損失完全是婁某造成的,寸步不讓。婁某則認為自己幫葛某找來一百多人卻得不到協議約定的勞務費,還拖欠工人們的往返路費,讓自己在工友面前抬不起頭,也不肯退讓。
面對雙方劍拔弩張的局面,調解員決定“背靠背”疏通當事人的負面情緒。
一方面,向葛某指出合同中已單列條款提出支付婁某勞務介紹費及工人往返費用,根據《合同法》第六十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若單方面強行扣除既不合情理,也是違法的。
另一方面,勸說婁某擺正心態,戒急戒躁,要理性與對方商談,用正當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二條“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的規定,婁某要求葛某按照靈璧縣的工資標準支付工資是不合理的,希望婁某換位思考,做出讓步。
經過調解員的勸解,婁某委屈地說道:“唉,給我的勞務費和工人們的往返費用是寫在合同里的,但工資只是口頭約定,沒明確寫在合同里,算起來我們都有錯,我也想早些了卻此事回老家,在這多待一天,就多一天開支。算了,我讓一些吧。”
調解員趁此機會勸解葛某也做出適當讓步,但葛某態度十分堅決,執意要要回多支付的工人工資,并表示婁某如果不同意,他將不再接受調解。眼看剛出現轉機又陷入僵局。
正當調解員商議下一步調解方案時,意外發生了。婁某對葛某的態度卻越想越氣憤,突然暈倒在地上,調解員見狀趕緊撥打120。從婁某兒子口中得知,婁某做過心臟病手術。
這時調解員立即調整調解方案,兵分兩路,一撥人跟隨120救護車前往醫院,跟進婁某的救治情況,另一撥人穩住葛某,繼續做工作。
得知經醫院診斷婁某并無大礙后,調解員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面對調解受阻,調解員另辟蹊徑,聯系了茶山所在地的村黨總支書記、村調委會主任,邀請他們參加調解,共同發力。
葛某等人看到婁某的發病,也意識到事情的不可預料性和嚴重性,態度不再強硬。調解員趁熱打鐵,向葛某分析利弊,從茶山的管理以及長遠發展的角度勸解葛某解開心結,切莫因小失大而因此失去誠信。在多番勸解之下,葛某不再堅持,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時至傍晚,婁某一行人也從醫院回到調解室,調解員啟動新一輪調解。相比之前,氣氛緩和了許多。又經過6個小時的耐心勸解,調解員終于促使雙方達成一致,簽訂了調解協議。婁某從預先支付的押金中拿出2000元給葛某,葛某將剩余的勞務介紹費及采茶工人往返費用支付給婁某,雙方以現金支付方式當場付清。
至此,一場跨越皖浙兩省、涉及151人之多的勞務糾紛,經過多輪調解歷經山重水復后最終成功化解,婁某及150名工人高高興興踏上了返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