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司法局
2014年的一天,原本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但對于旺秋來說卻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日子。這一天,他刑滿釋放了,喜的是從此人生重獲自由,憂的是不知今后該何去何從。旺秋在刑滿釋放前,對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并沒有做任何規劃,也沒有什么愿望,但這一天的到來讓他不得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當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跨出監獄大門的那一刻,旺秋腦海中瞬間閃過一個念頭:我要么做一個“流芳百世”的人,走一條陽光燦爛的道路;要么就做一個“遺臭萬年”的人,一條道走到黑。
回到家鄉——西藏自治區類烏齊縣后,旺秋發現在家鄉有很多人和他一樣——服刑期間學到的一技之長無用武之地,走出高墻后不知何去何從,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著、迷惘著。旺秋腦海中猛然閃過一個念頭:何不建立一個特殊的大家庭,把自己和這些人都吸納進來,給大家提供一個發揮一技之長的平臺?旺秋想起,回到家鄉的第二天就有司法局的同志找到自己,鼓勵自己痛改前非、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還囑咐自己遇到什么困難就找司法局幫忙。就這樣,旺秋決定選擇兩條人生道路中的“陽光大道”,向類烏齊縣司法局尋求幫助,成立一家為刑滿釋放人員提供工作崗位的公司。
一家接收刑滿釋放人員的公司,這與類烏齊縣司法局拓寬刑滿釋放人員就業渠道、扶持刑滿釋放人員自主創業的安置幫教工作目標不謀而合。于是,在司法局的幫助和指導以及旺秋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7月22日,類烏齊縣安置幫教農牧民建筑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了。
可成立并不意味著公司能夠正常運轉。旺秋在高墻內待得實在太久了,久到他感覺這個社會都是陌生的。他不了解市場形勢、缺少經營經驗,他的家庭乃至社會對他充滿歧視,他甚至連維持公司運行的資金都沒有。這些問題導致公司在成立之初舉步維艱,一度面臨倒閉。就在旺秋所有的美好愿望眼看要化作泡影時,類烏齊縣司法局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由縣司法局為旺秋擔保在銀行爭取創業信貸支持,以解燃眉之急。司法局此舉為旺秋、也為許多同他一樣的刑滿釋放人員點燃了希望的燈,照亮了未來的路。
為解決類烏齊縣刑滿釋放人員再就業問題、增加公司現金收入、改變公司運營困難的局面,類烏齊縣司法局積極支持幫扶公司的第一單生意。在司法局的大力幫助下,公司建筑隊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第一個項目的施工,工程順利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自治區相關部門領導,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在現場考察時對工程質量給予了充分肯定。以此為契機,旺秋審時度勢,緊扣市場,用自己的才智和心血澆灌公司的事業,終于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致富之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和昌都市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群眾投身建設領域的惠民政策。旺秋抓住這一機遇,結合公司實際,切實用活、用好惠民政策,使公司有了較快發展。
創業維艱,奮斗以成,不忘鄉親,共同致富。旺秋沒有忘記當初剛刑滿釋放時處處遭人白眼、心中一片茫然的情景,沒有忘記是類烏齊縣司法局及時送來了如春風般的關心和溫暖,大力扶持他創業。他深知,還有許多像他一樣誤入歧途的人,在走出高墻之后也會如他當初那般茫然無措,因此他通過縣司法局積極把轄區內的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到公司就業。作為一家政府扶持下的專門吸納刑滿釋放人員就業的特殊性質的企業,公司先后吸納20余名刑滿釋放人員就業,占到員工總人數的67%。

刑滿釋放人員制作的手工藝品。圖/劉京
致富不忘黨恩,旺秋經常跟員工感慨“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黨的致富惠民好政策,也不會有公司的今天”,還主動向員工宣講黨的致富惠民政策,潤物無聲地進行感黨恩教育。旺秋向員工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激起了大家創業致富的熱情。他充分利用刑滿釋放人員在服刑期間學到的技術,開辦了子公司,專門生產包括刺繡、手工牛皮加工、各類裝飾品加工、繪畫、藏式雕刻在內的五大類共計數十種藏民族特色手工藝產品。這些產品全部由在公司就業的刑滿釋放人員利用服刑期間學到的技術進行生產,既為刑滿釋放人員拓寬了就業門路、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又幫助他們樹立起了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感念司法局的幫助,公司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不忘本、不忘恩,熱心于公益慈善事業,積極回報社會。

慰問生活困難的刑滿釋放人員。圖/劉京
由于公司大部分員工都是類烏齊縣的刑滿釋放人員,很多人家庭成員較多、經濟拮據、生活困難。自公司成立以來,旺秋每年都會在春節和藏歷新年來臨之際購置一批大米、清茶、面粉、清油、棉被、毛毯等生活用品,對家庭生活困難的刑滿釋放人員以及轄區內的貧困戶、五保戶進行走訪慰問。旺秋還每年從公司收益中提取20%用于建立扶貧濟困專項基金,并根據公司的利潤和效益情況,逐年增加基金數額。
旺秋表示,今后,公司將一如既往地鼓勵和吸納有就業意愿的刑滿釋放人員到公司工作,并積極與類烏齊縣司法局建立合作,由司法局定期對公司刑滿釋放人員進行教育引導,促使其早日放下思想包袱、重樹生活信心、回歸正常生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