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燕
(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中心醫院外科病房,沈陽,210103)
患者術后睡眠質量是保證患者康復的關鍵環節[1]。有研究證實[2],患者術后第1天失眠率超過90%,術后睡眠質量不佳會大幅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引起內分泌系統紊亂,繼而不利于傷口愈合、術后康復。因此,研究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針對性給予護理干預,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這對于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意義[3]。本研究對我院術后睡眠障礙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沈陽市渾南區中心醫院收治的術后睡眠障礙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8.7±5.4)歲;其中文化程度方面,小學5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23例;手術類型:胃腸手術15例,骨科手術10例,肝膽手術8例,婦科手術5例,其他2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7~66歲,平均年齡(48.9±5.3)歲,文化程度方面:小學4例,初中12例,高中及以上24例;手術類型:胃腸手術13例,骨科手術11例,肝膽手術8例,婦科手術6例,其他2例。2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其評分>7分,排除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以及其他嚴重疾病影響睡眠質量患者。本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合理飲食,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1)疼痛護理[4]:疼痛是影響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的主要原因。若術后放置引流管,護理人員應確保引流管的妥善固定,責任護士記錄疼痛時間、性質、持續時間等信息,輔助醫生及時了解疼痛變化,做好患者疼痛管理,遵醫囑止痛處理后觀察患者動態變化。醫生、護士、患者共同參與疼痛控制過程,不僅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及照顧,還有利于加強醫患、護患交流和溝通,提高患者滿意度。責任護士及時與患者交流,規范鎮痛藥物的宣教力度;2)生活方式護理[5]:術后患者多臥床休息,睡眠晝夜規律會重新分布,睡眠節奏會被打亂,患者容易出現睡眠障礙。確保病房充足光照,給予患者適度刺激,促使患者覺醒。做好睡眠指導后,使患者接受有利睡眠的生活行為,糾正其不良睡眠習慣,積極鼓勵患者的進步,增強其改善睡眠質量的信心。督促患者30 min/d有氧運動,按時作息,減少午休時間的治療及操作。輸液時告知患者適當床上活動,鼓勵患者早下床鍛煉,條件允許下患者可溫水足浴,改善患者入睡;3)放松訓練[6]:指導患者有意識地放松全身肌肉,通過深呼吸降低肌肉緊張度,緩解其負面情緒,利于患者入睡。睡前播放患者喜歡的催眠曲,指導患者聽音樂時采取舒適臥位,全身放松閉眼,教會患者瑜伽放松法,使患者掌握呼吸要領;4)心理護理[7]:負性情緒不僅影響患者睡眠質量,還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因此,護理人員應與患者耐心交流,準確評估心理狀態,及時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每周組織一次健康宣教活動,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另外,護士還要及時告知患者好轉情況,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也介紹儀器設備的應用情況,消除患者的疑慮;5)社會支持: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家屬可以探視,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做好患者家屬、同事和朋友的思想工作,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1.3 觀察指標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depression Scale,SDS)[8],評估和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每個評分均含20條目,每條1~4分,每個題目分值相加,乘以1.25即為總分,總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重;利用PSQI[9],從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入睡時間等方面進行患者術后睡眠質量評分,每項分值為0~3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利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10],由患者自行填寫,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和SDS評分變化情況 護理前2組患者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和SDS評分變化情況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患者術后PSQI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入睡時間等睡眠質量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PSQI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大幅改善(P<0.05)。見表3。
睡眠障礙不僅給手術患者帶來痛苦,還會紊亂人體生理節律,降低生活能力,增大心理壓力,影響機體的恢復[11]。有研究證實[12-14],疼痛是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最主要原因,患者術后48 h疼痛最為嚴重,疼痛會引發機體炎性反應,增加患者的疼痛不適,隨著植物神經興奮功能的亢進,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心不適,造成患者睡眠障礙。術后患者體位不適也是影響患者舒適度的重要原因,如果患者處于被迫體位,容易誘發褥瘡、肢體攣縮,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15]。手術患者多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心理因素及疾病影響,患者對術后康復存在較多的擔心,這會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睡眠質量[16]。
針對影響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的各種因素,做好相應的護理干預,分別從疼痛護理、生活方式護理、放松訓練、心理護理、社會支持等方面,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發現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及SD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結果表明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手術患者負性情緒,重建患者對治療及康復的信心;觀察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入睡時間等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結果表明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手術患者的睡眠質量;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較對照組大幅改善(P<0.05),結果表明護理干預能夠大幅提高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