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斌
(廣東理工學院外語系,廣東 肇慶 526040)
在英語翻譯領域中,深層結構理論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且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學生在翻譯句子時,經常出現理解偏差或表達單調等問題,因此,要想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水平,就必須高度重視深層結構理論應用的問題。
眾所周知,英語翻譯在轉換生成語法的標準理論階段中,出現了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理論等,其中,深層結構理論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一般來說,句法、語義以及語音等是轉換生成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1]。語義和語音部分是可以進行解釋的,對語句結構的反復生成產生了極大影響。而基礎和轉換部分是句法部分的重要構成,基礎生成了深層結構,而在形成了這種深層結構以后,在表達句子時要加強語音和語義手段的應用。
此外,譯者在理解句子意思過程中,需要從表層結構進入到深層結構,而深層結構對句子的最終語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者石蕊提出了“逆轉換理論”[2],在具體轉換過程中,如圖1所示:

圖1 “逆轉換”理論的轉換過程
在語言的每一個句子中,主要包括表層結構、深層結構等。表層結構,是句子中詞與詞之間的組合所表現出來的線性序列,即語言形式;深層結構,主要是指句子的抽象的句法表達,能顯示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語法關系和抽象的句法結構,這種語法關系和句法結構不能體現在線性序列(即表層結構)中。換言之,深層結構即語義形式。如:
例1,John is easy to please.
例2,John is eager to please.
這兩個句子在線性序列和結構層次上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它們的成分間的內在關系是不同的。例1中的John是please的對象,而例2中的John則是please的施動者。例1可轉換成“To please John is easy.”或“It is easy to please John.”例2則不能做類似的轉換。這些不同的語法關系的體現,主要受深層結構的影響。
對于翻譯來說,要將原文的信息充分傳達出來[3],并與原文的意思和風格相符合,就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運用翻譯理論和技巧。初學翻譯者在翻譯中過于死記硬背,而經驗豐富的譯者也會出現“死譯”現象。一般來說,死譯有著諸多的表現形式,如局限于原文詞匯和語法的表層結構。根據這個方法來進行翻譯,原文的正確含義極容易被曲解。
以n(a)+n(b)為例,作為重要的語法結構,在英語中十分常見,人們在最先開始學習英語時都會接觸到。比如She is our commissary in charge of studies中,n(a)+n(b)屬于從屬關系,“of”可以翻譯為“的”。因此一些人認為這種語法所表示的概念是比較單一的,其譯法也僅僅為一個,進而沒有對語言環境是否出現變化而進行深入分析,出現了盲目使用的現象,從而導致譯文很難將原文的正確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如例3:
Tony should do the housework. I’m sure you’ll see the importance of it.(托尼應該做家務,我相信,你會看到這么做的重要性。)
專業人士可以看到,這句就屬于“誤譯”[4]。這句話應該翻譯為“托尼應該做家務去了,我相信,你會認識到這么做是非常重要的”。
修改后的譯文是基于新視角來對n(a)+n(b)結構進行處理,可以看出,在通順程度和滿足含義等方面與翻譯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1.正確理解句義
語言生成的基本方式是轉換,其規則包括替換、省略、添加和換位。基于語句理解視角,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簡單句和復雜句的轉換在對歧義句的理解方面。
首先,通過復雜句和簡單句之間的轉換,有助于長句和復雜句的正確理解。在翻譯領域中,復雜句屬于難點之一。如果學生不能對語義進行正確理解,就很難將翻譯落實下去[5]。教師在對這類句子進行講解時,要加強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的應用,將復雜句子簡單化,從而為學生正確理解語義創造有利條件。如例4:
Built in Shanghai in 2016, Disneyl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theme parks in Shanghai.(迪士尼樂園在2016年修建于上海,是上海最大的主題樂園之一。)
可以將這個復雜的長句轉換為兩個短句。
句1,Disney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park. (迪士尼樂園是最有趣的公園之一。)
句2,Disneyland was built in 2016.(迪士尼樂園修建于2016年。)
在不改變原句意思的情況下,將復雜語句進行轉換,學生能更加正確地理解句意,從而準確翻譯原文。
其次,深入分析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對于某些歧義的理解具有極大幫助。在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下,每個句子都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6]。歧義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句子表層結構相同,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深層結構。如例5:
I painted the car in the garage.(我在車庫把漆涂了。)
這個句子有兩種翻譯:第一,我在車庫里給汽車涂漆;第二,我在油漆車庫里的那輛車。
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歧義現象,教師要對句子的深層結構進行適當剖析,以便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原句,進而結合語境來對正確的深層結構進行選擇。
2.將表層結構不同,但意義相同的句子聯系起來
例6,John saw Mary.
例7,Mary was seen by John.
例6和例7的表層結構是不同的,但實際上它們有著同一深層結構,只是轉換規則不同而已。
3.適當轉換句式
要想不斷提高翻譯水平,學生就必須要加強詞匯和句式的應用,避免出現重復現象。教師要從課堂出發,注重對學生的句式訓練,加強學生在翻譯中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的應用。同時,做好句中詞匯的替換。在詞匯使用過程中,如果使用比較簡單的詞匯,容易導致譯文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某個詞匯的不同表達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加強同義詞替換的應用,并對亮點詞匯加以大量使用。
如:我想我今后會努力與他們保持通信聯系的。
例8,I think I’ll try to keep in touch with them in the future.
例9,I think I’ll make an effort to keep up correspondence with them in the future.
對于這句話的翻譯來說,其關鍵詞就是“努力”和“保持通信聯系”。在處理這兩個詞的過程中,例8比較通俗易懂,而例9則充滿亮點,其風格有著極大的區別,其效果也是非常不同的[7]。在翻譯過程中,要加強轉換生成語法理論的應用,將簡單詞匯進行替換,增加譯文的亮點。
一般來說,英語屬于靜態語言,活動詞大都以靜態詞類形式出現,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of”結構,即“A+of+B”結構。在漢譯過程中,如果過于強調“A+of+B”結構的名詞屬格性質,而沒有對其他可能的語義關系給予高度重視,極容易導致理解出現錯誤,而且譯文的說服力也不夠。例如,The joy of like cooking,由原文表層結構置換出核心句“like cooking”,其中,cooking屬于物體詞,like屬于活動詞,為動賓關系,結合轉換出的譯文表層可以將其翻譯為“享受做飯”[8]。
要想順利構建語義連貫的語篇,必須要加強情景語境的應用,并融入幽默的元素,如例10:
A customerwent into the restaurant to have a meal, then he tied the napkin on his neck, this behavior should not occur in the restaurant, the waiter saw this moment and asked, “Sir,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haircut?”
翻譯:一名顧客到飯店去用餐,進去以后就將餐巾系在頸上,這一行為非常不符合應該在飯店發生的行為,而服務員在看到以后就問道:“先生,請問你是要理發嗎?”
這一語篇的話語范圍就是顧客到飯店吃飯。一般來說,在飯店里,服務員和顧客之間的對話是與吃飯離不開的,但是顧客在進入到飯店以后,就將餐巾系在了頸上,這一行為大大背離了應該在飯店里出現的行為。服務員看到以后,便“問他是不是要理發。服務員和顧客之間都大大超出了就餐這一話語范圍,進而出現了幽默。服務員以這種特殊方式也是在變相告訴顧客不應該那么做。可見,原句由于違反了話語范圍,大大強化了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