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永 韓建勇 周廣林 王駿飛
[摘 要] 從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角度,闡述了“3+1”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生、發展和內涵。立足于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針對國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發展狀況,從推進“3+1”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健康發展和充分發揮優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方面,論述了“3+1”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研究內容和需要解決好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 “3+1”人才培養模式;內涵;研究內容;關鍵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1-0012-02
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種模式中,人們已普遍采用了“3+1”人才培養模式,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提升教學質量的空間,即仍然存在諸多的需要進一步優化的重點問題和需要進一步解決的深層次難點問題。這些重點與難點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對進一步提升“3+1”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培養出的人才更能符合思想政治覺悟高、實踐能力強、具有一高一強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加快黑龍江科技大學“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起步和健康發展發揮具有重要指導的作用。其次,對外校也有參考價值,另外,從教育科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上看,對理論聯系實際、產學研合作、學以致用等教育理論問題,會加深人們的理解。
一 “3+1”模式的內涵
“3+1”模式可以看作是在國際上倡導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流行的“普及”版本,因為兩者在模式架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3+1”模式改革在我國始于上個世紀末,在1998年河海大學計算機及信息工程學院江冰等人開始對“3+1”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呈發展趨勢。在國內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中,特別是一些獨立學院,此模式的應用比較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在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諸多重點院校的卓越人才培養方案中,也較多地采用了學校加用人單位相結合的類似“3+1”人才培養模式。“3+1”模式是借助于企業的資源與學校深度合作辦學,讓企業參與培養學生,在四年制應用型本科教學中,前三年主要在校內以學校教師為主導,講授理論課程和基礎的實踐課程,第四年在企業集中實踐,主要是利用企業的設備工具、場地、技術人員、工作崗位等教育教學資源進行生產實踐技術活動,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頂崗實訓工作完成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教學活動。從專業上講,“3+1”模式更適用于企業容易提供準工作人員工作崗位的專業,如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
“3+1”模式也是應用有關國內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家教育合作委員會、加拿大教育協會、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等相關機構,都針對高等教育分別提出合作教育的內容,其核心思想是把學生的課堂學習與有收入的、有計劃的和有指導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的一種教育模式,并且這種實際工作經歷是與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相聯系的。我國引進此教育模式時譯為“產學合作”教育,后來為了使這一概念與我國的教育、科研、生產勞動三結合的提法相一致,定名為“產學研合作”教育。而“3+1”模式正是我國高校在21世紀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二 “3+1”模式的研究內容
從黑龍江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中,可以看出“3+1”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很多優勢。如可以深入推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向學以致用的方向進一步轉變,可以充分利用校外企業的教育資源,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專業實踐訓練,可以克服當前傳統模式中用參觀方式替代頂崗實習,用“紙上談兵”應對畢業設計的弊病,還可以實現“直通車”式,在實習單位直接就業。
為了使“3+1”人才培養模式得以健康和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其優勢,需要對產生優勢的關鍵要素、應具備的條件、實施該模式存在的風險和教學質量提高保障措施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無論從哪個角度和對哪個方面進行研究,都要做好以下的具體研究工作。
第一,廣泛收集校內外有關“3+1”模式的信息和文檔。首先,明確調研和跟蹤考察的重點對象,包括已經實施“3+1”模式成功的專業(如黑龍江科技大學的信息管理、計算機科學技術、城市規劃、市場營銷專業以及數控加工實驗班)和已在省教育廳立項的但遇到困難尚未實施的專業(如黑龍江科技大學的采礦工程專業)。其次,了解的主要問題是:“3+1”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結構特點,前“3”理論課設置,是否滿足培養目標的總體需要和個體特性發展需要,能否滿足學生考研的需要,專業課內容和必要的基本技能訓練,能否和后“1”順利對接,兩階段中間的接軌采取了哪些必要的措施,學校里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到位情況,適應“3+1”模式的需要,教學內容改革情況。后一年,學生分散到企業工作以后,學校是如何對學生在教學上進行指導和質量監控的,首先是了解學生人身安全保障(包括辦理學生的人身平安保險),第二,企業提供給學生的工作崗位是否符合人才培養目標中規定的培養方向和就業崗位,學校教師起主導作用,和企業教師結合,編寫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教學大綱、指導書等,檢查學生的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開題、中期、末期檢查,組織答辯驗收、結業等情況。學生的收獲和滿意度:了解學生在企業完成實際工作的難易和飽滿程度,達到的工作水平,工作和學習的努力程度,自己總結的工作體會和收獲,對“3+1”模式的滿意程度。現場對學生工作質量的評價、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的比例、學生獲得酬金和直接就業的情況、學生的實習報告和畢業設計樣本。與合作企業的合作深度情況,包括了解企業的需求是什么,學校能滿足多少。企業接待學生的困難是什么,能否解決,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含對教育培訓的管理),能提供的頂崗崗位數量和質量,企業的技術文檔為學生開放使用的程度,企業能配備的指導力量,企業希望學校在產學研合作上能獲得哪些支持,企業的培訓收費問題,政府在政策上能給企業什么優惠。重點了解學生在企業一年中,在校企聯合培養中遇到的困難(包括來自學生、學校、企業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可能影響教學質量下滑的各種風險,如何采取防范措施。
第二,對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進行綜合整理、歸納分析,提出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供學校領導層參考和使用。調研報告應回答前述5個方面的問題。
第三,匯集優秀的“3+1”模式使用的教學文件、規章制度、教材、學生學習的成果和作品等,提供經驗交流、相互學習借鑒:“3+1”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校企聯合培養的協議書、理論和實踐兩階段接軌的教材、學生分散實踐的教學質量指導和監控辦法、企業對來廠的準工作學生的工作指導、業績考核辦法和學生日常管理辦法、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優秀實習報告、畢業論文和實物作品等。
第四,繼續跟蹤學校對“3+1”模式的改革發展情況,包括應用“3+1”模式的專業拓寬和已實施“3+1”模式的優化,總結取得的收獲和存在的不足,持續改進,形成閉環反饋的良性循環。
三 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3+1”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要對主要問題和關鍵問題及時給予解決,加強指導,防范影響教學質量不到位的各種風險。根據“3+1”模式的實踐過程可以看出,解決好下列幾個方面的關鍵問題,能充分發揮該模式對培養人才的優勢。
以深入貫徹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教學原則為準則,進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包括如何構建核心課程體系的研究。為保證在第四學年學生去校外企業進行頂崗的工作質量,在前三年校內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優化為頂崗工作所需的職業實訓前置課的研究。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總結編寫符合“3+1”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改革教材的經驗。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總結有效的培養方式。加強對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所需“條件”的研究,創造為企業有利的條件,規避在校外實習的風險,尋求接納學生實習的合作企業。加強對學生在企業一年實習的教學質量指導與監控的研究,采取措施,防止“放羊”,或者企業把學生當作簡單勞動力使用。
參考文獻:
[1]江冰,吳如漪,等.“3+1”學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2002(3).
[2]王本永,周廣林,等.淺談“3+1”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條件和風險防范[J].中國電力教育,2014(10).
[3]王本永,齊偉軍,趙艷秋.試論高校分散實習的教學質量指導與監控[J].中國電力教育,2013(5).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