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志崗
摘要: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文章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進行解讀,并對鄉村振興戰略中所遇到的障礙進行總結和歸納,并對如何解決鄉村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障礙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解讀;實施障礙
一、鄉村振興提出背景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2017年GDP總額達122427.76億美元,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19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19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在飛速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成為新時代下國家當前的首要任務。
因此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進行解讀,在前人的研究外,加入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并對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所遇見的障礙進行梳理,以便利于后來學者對此方面的研究。
二、鄉村振興的內涵
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要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貫穿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始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突兀的,而是黨和政府在總結過去發展的規律和經驗,并依據參考社會當前實際情況后,經過深思熟慮后提出的。鄉村建設一直是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
早在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黨中央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十八大報告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習總書記在2013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村還是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參照過去在農村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依據參考社會當前實際情況后,中共中央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要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貫穿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始終。這是新時代下對解決“三農”問題更高要求。
1. 堅持農村和農業先行發展
鄉村問題一直是國家重中之中的問題。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國家對農民問題、農業問題始終堅持重點關注:從土地革命到農村合作社到包產到戶,再到今天的農業振興戰略,國家一直在不斷地嘗試改革、創新,希望走出一條能夠較為理想地解決農村問題的道路。在社會環境趨于復雜變化的今天,農村問題也趨于復雜化:大多數農村地區出現“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如何解決農村問題,振興鄉村已經成為了當前的首要任務。只有農村和農業先行發展了,才能帶動刺激農村經濟復蘇,利于鄉村文化的傳承,從而達到振興鄉村的目的。
2. 加快農村的經濟復蘇——大力促進現代化農村和農業建設
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局部實行農業的全面現代化,不僅能夠提高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還能保證國家的糧食儲備和糧食安全問題。中國不僅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強國。僅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1億3千萬噸,大豆和稻米進口量為世界第一。2002年至今,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800%。其中主要以大豆等油料作物為主。大豆等部分油糧作物因為國內產量和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過大,大豆作為原產于中國的作物自給率太低,豆農普遍認為種豆不賺錢,又少有補貼,于是就放棄了大豆種植,超過80%都要從國際市場進口。因此,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繁榮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中國對其他國家的過分依賴。大力支持農村現代化建設,修建基礎設施,有助于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增強農村人民的幸福感,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3. 加強鄉村文化的傳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加強對鄉村的文化建設,積極汲取鄉村傳統文化中好的部分,并融合當前社會的價值觀念,形成新的鄉風、家風。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要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我們不能讓農村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振興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鄉村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改善當前農村文化缺乏的現象,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所遇到的障礙
1. 鄉村教育體系不完善,鄉民文化活動匱乏
在不少地區,鄉村教育資源缺乏,鄉村教育體系不完善。學校,對于鄉村來說,就是鄉村的文化中心,不少現代化的知識通過鄉村的學校傳遞給鄉民們。
鄉村學校是鄉村文化的主要來源之一,鄉村文化的繁榮與否,可以間接反映出鄉村現狀:鄉村文化活躍的鄉村,它必定是經濟繁榮,鄉民有著較高的幸福感;反之,鄉村經濟生產較為落后,鄉民生活痛苦。由于過去的撤點并校,導致了鄉村文化氛圍減弱。不僅如此,鄉村待遇的低下,生活的不便捷,導致很多教師不愿留在鄉村,進一步使鄉村文化系統潰散。
2. 農村經濟體系單一,沒有復合型經濟體系
農村經濟主要以家庭承包制下的小農經濟為主,沒有形成多樣化的經濟體系,原生農產品的利潤低,農民的收入還受自然災害影響波動較大,因此,農業收入較低,在部分地區鄉民甚至不足以支撐開支。我國農村地區主要以山區為主,不利于商業貿易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3.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交通不便、信號不好、大部分地區沒有網絡,加大了鄉村與外界溝通的難度。
4. 農村老齡化嚴重
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甚至部分村落出現全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情況,這會讓鄉村在發展經濟、振興文化過程中出現無人的現象,不利于鄉村的振興。
四、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經過對鄉村振興現狀和阻礙的思考與調查,根據了解的情況,做出如下幾點建議。
1. 首先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徐啟斌在1998年交通部眉山現場會議中說“要致富,現修路”。現在而言,不僅僅是要修路,更要完善鄉村的基礎建設。鄉村、的基礎建設的完善有利于吸引城市資本內流入鄉村,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振興鄉村經濟;同時,鄉村基礎建設的完善有益于鄉村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鄉村文化的消失,促進鄉村文化的二次繁榮。
2. 加強鄉村對外來資本的吸引力
經濟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在振興經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憑借鄉村自有資本很難肩負起振興經濟的重擔,這必然要求外來資本的流入和幫助。鄉村應挖掘自己的優勢,比如“土特產”、“土文化”、自然風光資源等等,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打造以鄉村為核心,鄉村、城市相互依持的生態經濟圈。
3. 加強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加強對鄉村文化的保護,首先,在政府方面應樹立保護鄉村文化的高度意識,在鄉村中加強對鄉村文化保護意識的宣傳。其次,加強對鄉村的文化建設,豐富鄉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強鄉村教育相關的建設。
五、結語
鄉村戰略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一環,鄉村的振興是必然的。我們應繼續深挖鄉村振興的內涵,在面對振興的阻礙時,從客觀理性角度考慮,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下振興鄉村,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讓鄉村生活更加美好。本文重點研究了農村振興的內涵和障礙,對振興內涵提出了切合農村的新的解釋,將農村振興所面臨的障礙更加具體化。但對如何具體深入解決問題研究得不夠,希望后來的研究者能夠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董峻,張辛欣,于佳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背后[EB/OL].新華通訊社,2017-10-21.
[2]陳定洋.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N].安徽日報(農村版),2017-11-10.
[3]佚名.國內糧食供過于求,為什么還要從國外進口?[N].中國鄉村之聲《致富青年幫》,2017-08-08.
[4]王客.鄉村振興要打好文化振興這張牌[EB/OL].人民評論網,2018-4-23.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