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飛
摘要:主張互聯互通方式發展的“一帶一路”提出后,隨著國家的大力宣傳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配合,其已經穩步實施近四年,并且在國際關系維持、經濟發展合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發展成果得到了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見證。在我國,據不完全統計,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文章已經過萬;國外,外國媒體對“一帶一路”的外文報道也突破7萬條,相關專題圖書也超過百部。由上述現象可見,“一帶一路”話題的社會熱度與全球的超高關注度。文章主要就“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歐洲投資政策的分析與研究,這不僅對歐洲國家有效接受中國資金援助有益,也對研究我國的對外政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規律意義重大。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歐投資
2017年5月份,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一千二百多位政治家、專家學者、企業家等齊聚一堂、歡聚于中國,出席并參與了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為主題的高峰論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崗位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名人就“一帶一路”的推動和發展進行了友好而有效的暢談。隨著各國人民的努力與配合,“一帶一路”發展成果初見成效,這不僅會使人們對“一帶一路”的認識更加深刻、支持發展“一帶一路”的信心更加堅定,它也會成為中國展示和平友好、勇于承擔責任大國形象的平臺與窗口,此外,它也為世界和平穩步發展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從不同維度理解“一帶一路”
在對此倡議下的中國對歐投資情況進行深入研究之前,本文先從幾個不同的維度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做出了解釋。
首先,從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發展角度而言,“一帶一路”提倡立足于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具有歷史上的可溯性。
兩千多年前,古代的中西方友好使者互相來往、友好對話,這不僅促進了經濟商品的流通、有利于了雙方經濟的發展,還為雙方文化交流與互補、智慧碰撞出火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臺。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先人們于荒漠中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于浩瀚大洋中“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的虔誠身影仍清晰可見。在這段漫長的探索與追尋中,先人們于積淀、豐富,再積淀再豐富中形成了不隨時間流逝而消失殆盡的絲路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盡管多年后,斗轉星移,時代背景、國際環境變化滄海桑田,但其精神對今日的發展仍有積極地推動意義,古老的絲綢之路也因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而被注入新的活力、重新煥發新顏。建設“一帶一路”最終使命,就是重新弘揚兩千多年前輝煌亞非歐經濟發展的絲路精神。
于沿線國家發展角度而言,“一帶一路”提倡立足于三個共同體之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厚,地域空間廣闊,人口眾多,發展空間潛力巨大,是最具有合作意愿、最具發展潛力的的地域之一。在這些樂與合作的國家中,彼此的關注民生、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鞏固社會穩定、加快并注重多邊合作,經濟發展質量與發展轉型的目標是一致的。上述可知,沿線國家有眾多的共同利益,這些利益將這些國家綁定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命運共同體,也定義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在這樣的背景與目標下,“一帶一路”提倡對于有效結合多方優勢、實現劣勢互補、挖掘經濟發展潛力,整合發展利益十分有益,然而,面對各國的差異,我們也要看到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利益側重,故遇到難免的問題還需大家集思廣益、攜手解決、坦誠應對,以此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合作的共贏。
于配合與主導方面的靈活轉變,“一帶一路”提倡主動對接和創新原本流傳下來的方案。中國“一帶一路”提倡在雙邊合作、又有多邊合作的機制中,尋求與區域、次區域平衡發展,主動尋求對接,從而可以有效且務實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的制度宣揚的內容大有不同,突出反映在不搞排他性制度設計方面。我國所提倡的對接,不是萬事皆由我國指導、萬物聽候我國派遣的“獨裁”式對接,而是在互相尊重原則、彼此照顧利益的共識基礎至上,擴大合作的領域與加快“點線面”的轉變,尋求更多的共同之處與合作之處,以此來共同制定雙反均滿意的合作規劃,實現合作項目的順利完成。當然。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立足于多方共同利益與相同的合作目標,不刻意追求完成方式的一致性,在一些項目中,我國力量既可以擔當“挑大梁”的責任,又可以放低姿態、全力支持合作方而充當“綠葉”,在合作角色中展現了高度的靈活性與彈性。這將有力保證“一帶一路”發展的多樣性、包容性。
在合作姿態與態度上,“一帶一路”倡議歡迎世界各國踴躍參與,積極“報名”,中國愿意以開放的姿態迎接與世界各國的合作。我國多次提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不是中國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共進的陽光大道;不是要培育一棵“遺世而獨立”的參天大樹,而是要澆灌一片郁郁蔥蔥、共御風沙、造福人類的森林。中國主張“共商共享共建”原則,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遂由中國首次提出,但是其使用權、收益權歸世界人民所有,各國都有份。截至2017年3月,我國已經和一百多個主權獨立國家或國際組織政府簽訂近五十份合作協議,此外聯合國安理會近期表示,國際社會要積極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提供安全環境,保障建設的順利進行、各方要提高有關政策戰略方面的對接精準度、推進互聯互通務實合作的落地與實際效果的取得。以上幾點以間接方式側面凸顯了“一帶一路”倡議開放、包容、多元化的屬性。
二、“一帶一路”下中國對歐投資特點與走向研究
自古代絲綢之路開始,我國就與歐洲國家開啟了長達千年的商業往來與交流。近年來,隨著歐洲的債務危機出現、工業事態的去工業化、歐元匯率的持續走低以及我國對享譽世界品牌和技術的狂熱收購意向,我國與歐洲的貿易互動愈加頻繁。僅在2016年,對歐投資高達365億美元,較去年同比增長77%。近幾年,我國對發達國家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開發、信息通訊技術開發與應用、工業設施設備研發與應用領域,在農業、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有涉足,并且收購了相關領域的礦業公司、公共設施和資產能源公司。此外,我國對機場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 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故在2013年,倫敦希思羅機場9.5%的股份被我國收購,2014年,法國圖盧茲機場的股份和德國法蘭克福哈恩機場82.5%的股份被我國收購,同年,習近平主席倡議建立“中歐伙伴關系”長期友好合作關系。這不僅顯示我國合作的長期戰略性與友好性,也標志這雙邊的合作關系進入新的合作階段。之后,東歐和中歐也有一些機場的股份被我國收購。
雖然中歐一直進行貿易合作,但是談判時間過長由于文化背景及國情的差異,雙邊合作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中方對西方商業規范和習俗細節與個中意義不是特別能理解或者習慣;對方派來談判、協調人員的不斷調整變化,導致進度的無法無縫對接;條款內容涉及面廣并且數目眾多,這為雙方利益的一致性無形中增加了困難;商討針對性或者效率有待提高,突出表現為反復討論已解決的問題,其中不免有逃避問題的因素存在;其余問題還有估值過高過低、偏離實際以及融資不能按期到位。
此外,另一個不利因素是西方文化和語言不同于中方傳統觀念,如我國一些投資者認為,歐洲的法律對員工的保護過度。主要體現在,當中方投資者為趕工程進度、保證竣工時間,要求當地人員加班、負責本職以外的事物會引起當事人的不服從。而且,不同于中方的稅收、工會制度會讓我方投資者無形中感到壓力。
盡管有這么多的差異與問題,我國企業也在為了“一帶一路”戰略順利進行而盡力地適應投資地的環境。面對當前矛盾,中國企業家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并開始嘗試雇傭本地培養出的會計師、律師、審計師和銀行咨詢人員,一來更好地借用當地人才解決當地問題,二來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還做出了雇傭歐洲的經理人分管歐洲子公司的大膽嘗試。為了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合作步調一致,雙邊好要不斷的調整合作心態,跟進合作策略。
21世紀中國企業的發展特點是面朝世界、走向世界,不斷深化自己國際化格局。在我國先后與大洋洲、南美洲建立合作關系后,國際影響力、國際地位逐漸上升,我國將工程合作對象、投資對象擴展到發達國家。但是因為社會意識形態差異與社會法律制度的不同,中方與之合作復雜性顯著提高。若想長期建立合作發展關系,中國必須要明確歐洲的相關制度的運作體系。
三、結語
為了能更好地推進雙邊合作,中對歐投資基礎設施需明確評估以下角度的問題。一是明確雙邊合作是短期的、長期的還是戰略性的,根據不同的合作方式需要采取不同的針對策略與妥協程度。二是領導層換屆與經濟方面合作會有較大影響。三是我國在當地的投資會影響當地的就業。明確且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對雙邊長期友好合作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黃衛平,丁凱,賴明明.深化改革與世界經濟[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李慧勇.我看“容克投資計劃”[J].銀行家,2015(08).
[3]楊舒.當“一帶一路”遇上“容克計劃”[N].國際商報,2015-07-01.
[4]王志民.“一帶一路”戰略對國際秩序的影響[J].唯實,2015(07).
[5]張壽林.“容克計劃”與“一帶一路”尋求對接[J].中國金融家,2015(08).
(作者單位: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