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利
摘要: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之中,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存在不僅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穩定建設以及發展,還使得農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關鍵詞:農民負擔;農民權利;關聯思考
一、引言
本文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對農民負擔與農民權利之間的關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及思考,以期為減輕農民負擔,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農民負擔概念界定
梳理農民負擔與農民權利之間的關聯需要對農民負擔的定義進行準確的分析以及界定。農民負擔與農村財政學有著一定的聯系,該概念主要是指農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為了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而承擔的稅費負擔。通過對公共財政理論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可以看出,與其他的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公共產品的外部特征相對比較明顯,其中政府需要積極承擔相應的供應要求以及責任,農民則需要結合公共產品的供給成本來進行納稅。與市民的所得稅業務相比,農民所承擔的賦稅壓力仍然較重,同時在實踐落實的過程之中,我國現有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無法真正的推動農業家庭經營活動的有效開展,同時也難以更好的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最終導致農戶與集體組織之間處于對立的關系。其中土地集體所有制導致現有的土地資源消耗比較重,嚴重增加了農民的負擔,因此難以真正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無法更好的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我國積極的立足于不合理的土地產權制度,站在不同的角度不斷的突破傳統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各類不足,其中政府必須要積極的承擔相應的財政負擔。
狹義上的農民負擔主要以賦稅負擔為主,另外還包括一系列的機會成本,在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之中,許多的社會經濟組織開始與農戶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其中地方政府必須要對其進行監督以及管理,政府直接參與整個生產經營過程,比如政府會直接收回土地承包權,這一點導致許多農戶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之中對土地經營預期的短期化。除此之外,長期的城鄉二元制結構嚴重影響到農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導致許多農民難以獲得更多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實際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個人的社會福利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農民負擔現狀分析
結合實踐調查可以看出,一直以來我國積極的減輕農民負擔,將三農問題作為經濟建設的核心,結合各個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現狀出臺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其中稅收減免政策的力度最大,許多農民的年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非常明顯。但是對于我國西部偏遠地區的農村來說實際的負擔比較重,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既有一定的內部原因,也有許多的外部因素和歷史遺留因素,許多地區在推動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政府部門建立起來的管理機構相對比較龐大,實際的管理體制比較混亂。另外相關的監督機構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以及價值,導致許多的政府管理部門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之中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的行為。西部地區的財政實力不足,出現了許多的困難,這是導致農民負擔沉重的重要外部因素。通過對具體內容以及形式的深入分析,壓力型體制本質上呈現著中國農村固有的發展桎梏以及矛盾,有一部分地區的政府仍然以注重經濟基礎為主體,無法真正的正視市場配置資源的要求和優勢,對農民的建設資源管制較多,農民只能夠服從上級的管理以及指導,個人的自由選擇空間較小。
四、優化土地產權制度
為了能夠真正的而減輕農民的負擔,更好的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在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國必須要以現行土地產權制度的優化為核心以及基礎。其中農民的負擔其實上是一種制度上的負擔,因此,在推動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農民沒有一定的權力,同時也無法參與各種制度上的安排,在稅費改革的過程之中,我國必須加強與基層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系,但是結合相關的實踐分析以及調查可以看出,現有的權力基礎還沒有實現根本上的改變,收費的部門以及個人仍然存在。
(一)完善土地使用權制度
土地是農民生存的基礎,對此,我國首先需要改革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和配置。從目前來看,土地集體所有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以及核心,對于鄉鎮政府來說大部分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這種制度,只有真正的完善土地使用權制度才能更好的突破行政村所帶來的各類不足以及桎梏,有效的減輕農民的負擔,更好的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促進土地使用效率的整體提升。對于鄉鎮政權來說,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需要明確自身的職責,有效的突破計劃經濟的桎梏。傳統的管理以收取賦稅為主,在現有的市場經濟環境之下,為了突破傳統計劃經濟所存在的不足,地方政府需要積極的以農民自治為核心,通過建立鄉村農民組織制度,實現地方管理質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真正的為農民的經濟建設以及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政治環境。
(二)建立完善監督機制
一直以來,在推動經濟建設的過程之中,我國不斷的結合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現實條件,將制度建設以及監督機制的完善相結合,充分的發揮制度的規范和引領作用以及價值。首先相關的管理工作員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保障群眾擁有一定的監督權力,只有當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利益存在潛在沖突的時候,才能夠有效的發揮監督的作用和價值,如果兩者的利益一致,那么監督就毫無意義可言。在減輕農民負擔的過程,同級監督以及上級監督都需要發揮應有的作用,保障不同參與部門之間的利益對立性,充分的實現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之間的互動以及溝通。其次,各級政府需要結合公共支出的具體情況,明確現有的征稅方案,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的形式來進行表決,保障現有的管理規章制度能夠符合人民群眾的實質要求,真正的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在建立監督的過程之中,地方政府管理工作人員需要立足于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現實條件,真正的將相關的管理程序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為人民群眾提供參與社會政治管理的機會以及渠道。
(三)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
城鄉二元制結構是阻礙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對此我國必須要積極的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保障其能夠真正的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關注城市地區的經濟發展,忽略了農村地區經濟的建設,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我國必須要立足于工業化戰略的發展需求,實現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發展理念的有效過渡,保障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優化利用。在制定各部門管理規章制度的過程之中首先需要以農業稅收制度,以農產品管理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為基礎和核心,了解現有的戶籍制度以及非均衡的城鄉公共品供給制度。其中工農產品之所以會出現價格剪刀差,主要在于非均衡的城鄉公共品供給制度以及城鄉隔絕的戶籍制度難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農產品市場價格難以實現公平性以及透明度。其次非均衡的城鄉公共品供給制度導致各種費用的不斷產生,對此在減輕農民負擔的過程之中,我國必須要積極的打破城鄉二元制結構,取消現有的戶籍制度,保障農民以及城市居民能夠享受相同的待遇,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真正的實現城鄉二元制結構的有效破除,我國還應該采取統一城鄉稅制的形式,積極的建立現代化的稅收制度,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經濟投入以及支持。
五、結語
農民負擔與農民權利有著緊密的聯系,要想真正的減輕農民的負擔,首先需要賦予農民應得權利,站在農民的角度保障農民能夠獲得自由選擇的機會,真正的實現自身的穩定發展,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書明,李淑娟.關于減輕農民負擔問題的幾個重大判斷[J].財政研究,2001(10).
[2]孫立剛.外在性、反對成本和農民負擔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1999(09).
[3]尹昌斌.農民負擔的實證分析及減負對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8(06).
[4]李榮銀.對寧南縣農民負擔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5]張廣智.圍繞新農村建設 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J].農村經營管理,2006(08).
(作者單位:吉林省榆樹市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