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潔 張艷 王榮華 余自娟 杜燦燦 趙敬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鄭州,450000
老年人應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晚年生活,提升晚年生活質量。健康、社會參與和社會保障已列為積極老齡化的三大支柱要素,我國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已將積極老齡化列為衡量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目前我國對積極老齡化的研究多側重在理論探討和量性研究,并主要針對城市健康老年人。對患病、失能等弱勢老年群體積極老齡化研究不多[1]。本研究通過分析農村失能老人的積極老齡化現狀,為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和促進積極老齡化提供參考。
2018年4-6月,采用目的性抽樣法選擇鄭州市周邊某4個行政村的失能老人進行質性研究。納入標準:≥60周歲,日常活動能力評分(ADLs評分)為“輕度失能”及以上,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能用語言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調查。
采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根據研究目的,參閱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積極老齡化“健康”、“社會參與”、“社會保障”三大要素設計訪談提綱,經預訪談和聽取老年護理專家意見,最終確定訪談提綱:①什么是健康?②怎樣維持健康?③參與了哪些社會活動?④影響社會參與的因素?⑤需要哪些方面的幫助?在解釋研究目的、方法及資料保密原則的基礎上,知情同意后進行錄音和記錄,并記錄受訪者表情、動作變化,適時追問、復述。每位訪談時間為30~60min,訪談結束后協助老人填寫一般資料調查表。
訪談結束后將錄音及現場觀察情況轉錄為文本。逐字逐句分析語句含義。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①仔細閱讀訪談記錄;②提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③編碼反復出現有意義的觀點;④匯集編碼后的觀點;⑤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⑥分辨相似觀點,總結主題概念;⑦返回受訪者處求證。
12名農村失能老人中,男性7人,女性5人;年齡范圍為64-91歲,平均(71.67±7.91)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10人,初中2人;輕度失能5人,中度失能5人,重度失能2人。子女照護6人,配偶照護5人,親戚照護1人。
失能老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健康狀況較差,受訪老年人均有積極的健康信念,“不給家人添麻煩”是受訪者共同的心愿。但因文化水平較低,對健康知識的了解不多,并存在一些偏差,影響了他們的求醫用藥、病后康復等健康行為。①對健康的理解不全面。認為健康就是身體好,心情不舒暢時,大多表示“忍忍就過去了”。②缺乏規范用藥知識。大多只在血壓或血糖升高時才服用降壓藥、降糖藥等,遵醫囑按時服藥差;③缺乏專業康復知識。雖認同康復對功能恢復很重要,但多以自己在家摸索為主,認為專業康復和居家鍛煉效果相同,也有因短期效果不明顯而放棄到正規醫療機構的專業康復。
12名失能老人雖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但均渴望能夠多與外界接觸,社會參與愿望較強烈。但現實中的社會參與較少,大多局限于閑聊、打牌打麻將等較低層面的社會活動,缺乏老年教育、老年公益等高層次的社會參與。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對社會參與的理解片面。認為“社會參與”就是“到外面活動”,不了解老年教育、老年公益等較高水平的社會參與形式。②存在自卑心理。有5位受訪者因身體失能感到自卑、擔心外出活動影響他人,失能后就再未參與任何社會活動;③缺乏社會參與機會。多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的村莊沒有針對失能老人的活動場所和設施,村里也無人為失能老人組織任何活動。
失能老人對經濟保障和醫療保障等了解較多,目前他們的社會保障主要是農村養老保險及新農合,部分老人因經濟困難還享有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多數受訪者表示,受經濟條件和自身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的社會保障水平不能完全滿足其日常生活和就醫需求,希望有多樣化的社會保障。①經濟保障為最大需求。訪談中,12名失能老人均表示,難以承受因疾病或貧困造成的經濟負擔。②對醫療急救的需求。部分受訪者因腦卒中等突發疾病而導致失能,希望能及時獲得救護車輛,協助應對突發疾病。③對社會參與硬件設施的需求。一些受訪者希望所在農村社區能夠設置老年活動中心或添置健身設施,以滿足娛樂活動的需求。
健康是積極老齡化的基石。本調查的農村失能老人的健康信念是積極的,普遍存在“不給子女添麻煩”的思想,失能后已給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和照護負擔,為了避免給家人帶來生活壓力,他們盡力維持自身健康水平、自理自立[2-3]。但受訪者對“健康”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更缺乏規范用藥以及專業康復的正確認知。對健康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局限于身體健康,對健康知識了解不足或認知偏差,是農村老年人的普遍現象[4]。農村醫療健康資源相對短缺,健康信息傳播渠道也少,失能老人由于行動障礙,生活較封閉,接觸健康知識的機會更少。文化程度偏低也影響了對健康知識的理解[5]。加強健康知識的宣教應作為農村工作的任務之一。
社會參與是積極老齡化的核心。本研究的農村失能老人社會參與意愿強烈,但存在諸多障礙。農村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情況并不樂觀,文化程度低是限制農村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原因[6-7]。本研究對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社會參與的理解,也限制了高層次社會參與。身體功能上的缺陷易使人產生自卑感,甚至自我封閉,避免或拒絕社會交往,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局外人”[8]。完善基礎設施是老年人實現積極老齡化的重要客觀條件[9],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失能老人缺乏適宜的活動場地和設施,也限制了其社會參與。
積極老齡化重視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權、發展權的保障。受訪的失能老人表達了多樣化的保障需求。農村失能老人在物質經濟、醫療救助、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權益都缺乏充分保障[10]。農村失能老人養老的物質和醫療衛生支持較差,缺乏實施積極老齡化所必需的文體活動條件。農村老年人缺乏社會參與的意識和氛圍[11],更欠缺針對失能老人的活動,使其社會參與難以滿足。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保障水平,促進積極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