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銘鋒


“城鄉牽手”活動是當前城鄉教育優質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形式,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有效載體。但在實踐操作中受到思想觀念、教學任務、活動形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仍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研活動形式,存在著組織管理不健全、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缺乏主題沒有具體的研討問題交流、教研活動的深度不夠等問題,沒有真正發揮“城鄉牽手”的價值與功能。筆者結合參與“城鄉牽手”共建相關活動的經歷及參加活動的一些個人感悟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城鄉牽手”活動一般現狀分析
以往“城鄉牽手”活動一般采用“上課+評課”模式,參與活動教師無需準備只要按時到場即可,上課展示教師準備一節課,從備課、試教到展示一般不超過一個星期,所以活動簡單易組織。通過教研活動為體育教師搭建了一起學習交流的機會,參與活動的教師聽課后進行分組評課、討論,形成發言提綱,每組指派一位教師參與評課交流匯報發言,最后每位聽課教師上交一份評課稿,使每位教師能夠參與其中,都有能夠發表個人意見的機會,也能夠有效檢驗參與教師的聽課及評課的能力,鍛煉最基本的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
但從“提升鄉村學校、提高農村教師的教科研水平等”的“城鄉牽手”活動初衷來分析,這樣的活動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沒有真正發揮“城鄉牽手”活動的應有價值和功能。整個“城鄉牽手”活動,只有簡單的上課、看課、評課環節,內容單一,僅停留在相對常態的教學研討模式,只是注重活動形式與過程,是為了呈現活動過程資料而舉辦的教研活動,對于活動的成效缺少關注,流于形式,只是為了開展一次教研活動而已。參與教師鮮有主動深入學習與探討,基本上是被動研討,沒有真正起到對薄弱學校在教師科研、教師培養、常規教學及學科建設方面幫助和引領其發展的初衷,“城鄉牽手”結對組織管理徒有虛名,開展共建的實際成效不明顯。
二、學習共同體“城鄉牽手”共建活動
筆者所在地區是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開展“城鄉牽手”共建活動的,學習共同體是近年來在縣教育局的統一領導下,為促進縣域教育質量優質均衡發展,構建“共建、共享、共創、共贏”的工作機制,成立學校學習共同體聯盟。學習共同體由1所城區學校(長興縣第四小學)牽頭,5所同一方向片區的農村小學(夾浦小學、水口小學、鼎甲橋小學、太湖小學、后洋小學)組成,其目的是促進共同體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向成長和教師的共同進步(表1)。
現今多數的農村小學,一般一所學校只有1~2名體育專職教師,如果教師在自己學校中無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就會極大地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習共同體的建立破解了這一教研難題,根據長興縣第四小學學習共同體內現有縣級教學名師2人、縣級教壇新秀1人、骨干資深教師2人、青年教師9人的現狀,通過學習共同體“城鄉牽手”共建活動,每學期確定一個活動主題,力爭在3年時間內培養縣級教學新苗3人、教壇新秀1人、教學名師1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教研活動把城鄉之手緊緊地牽了起來,從而達到了共建、共享、共成長的效果。
(一)組建城鄉團隊
成立“城鄉牽手”共建活動領導小組,依托“城鄉牽手”共建活動平臺,凝聚一批積極向上有教育情懷與職業追求的青年體育教師,組建長興縣第四小學學習共同體青年體育教師成長營,制訂3年成長培養方案,定期組織培訓學習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團隊,打造一個樂學善教、職業發展目標明確的學習組織(表2)。由學習共同體具體分管體育工作的校長擔任青年體育教師成長營營長,體育教研員擔當顧問,學習共同體內名優教師擔任導師,和骨干教師一起承擔主持、籌劃與交流發言任務,青年教師負責活動記錄、照相、對外宣傳等活動,豐富各類教師參與形式,提升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根據學習共同體學校的體育教研組、體育教師優劣勢情況,確定幾位勤奮肯干有上進心的年輕教師,組織與學習共同體內的名優、骨干教師進行結對共建,有的放矢地開展精準牽手結對培養活動。
(二)制訂發展規劃
在前期“城鄉牽手”共建活動中,針對學校、教師的發展需求調研,基于大家的共性需求,制訂切實可行的一年入門發展規劃與三年入格發展規劃,并逐步實施。
(三)搭建交流平臺
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展示交流的平臺,基于教師實際工作情況與“城鄉牽手”共建活動受工學矛盾的影響,特別是時間的限制,利用現代社交媒體組建學習交流微信群開展學習共同體“城鄉牽手”線上研討活動,群主和管理員由學習共同體具體分管領導與名優骨干教師擔任,定期推薦布置讀書清單及時發布學習業務提醒單、發布研討主題,在規定時間按要求上傳學習筆記或學習任務,方便快捷地開展線上交流研討活動。
線下交流以每月1次固定時間(同一周同一天)集中開展主題研討活動(表3),開始階段主要以夯實教師理論業務知識為主,開展學校體育組建設、常規教學、課程改革等活動,每次明確一個研討主題,如9月的備課主題研討,根據線上布置自學要求,在活動當天進行課程標準、省編課程指導綱要知識測試,然后由團隊導師(專家)就如何有效備課進行培訓,引領教師夯實備課主題理論基礎知識。
(四)建立長效機制
“城鄉牽手”共建活動的實施效果與堅持長期有效的組織開展至關重要,可以通過考核、評價等形式的長效機制管理,使活動的效果達到最大、最優化。
1.建立考核機制
“城鄉牽手”活動效果的成效與考核機制密不可分,只有在行政組織的領導下,建立客觀公正的考核細則,才能保障各項活動有序推進。在參考縣學校學習共同體研訓工作考核細則的基礎上,多方征求意見,初步建立“城鄉牽手”共建及青年教師成長營工作考核細則(試行),并納入學習共同體學校校本研訓工作考核體系(表4)。
2.建立評價機制
通過實施“城鄉牽手”活動的有序開展,如何來評價教師的專業成長尤為重要,采用積分制的形式來確定教師一年來的發展提升情況,是一項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方式,能夠讓教師在量化評價中知己知彼,找到自己的發展優勢與不足,可以為將來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借鑒參考教師職稱評審量化表,結合工作實際進行適度修改,建立教師發展的量化評價表(表5),對于成績優秀的教師建議相關學校在教師評優評先方面給予優先考慮,考核成績納入教師個人年度考核,并與績效工資掛鉤。
3.建立交流機制
“城鄉牽手”結對學校可以通過校長間的相互協調建立短期交流機制,組織青年教師與名優骨干教師開展短期交流、柔性交流(1~2個星期上派跟崗鍛煉、下派引領指導),帶著工作任務有目的性地到相關學校進行學習與指導,每次交流結束后,參與跟崗鍛煉的教師進行交流工作匯報,采用課堂展示、專題講座、策劃學科組專題研訓等活動形式展示匯報學習成果。通過交流活動給青年教師壓擔子,提供專業成長的平臺,使他們在學校教師培養機制中逐漸成長脫穎而出,能夠在當前實行的“縣管校聘”工作機制中獲得業務優勢,找到更高的發展提升平臺。
學習共同體“城鄉牽手”共建活動是縮小城鄉教師業務能力差距、幫助薄弱學校盡快提升學科建設以及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與筆者所在縣域學習共同體建設有異曲同工之處,結合參與的活動及“城鄉牽手”實施的方法與建立長效機制的不成熟探索與大家分享,期望通過“城鄉牽手”共建活動能夠逐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使普通學校、師生享受到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