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冉
剛入職的時候,筆者的師傅經常會點評筆者的課是“一言堂”。教授內容時,把動作方法、技巧都一股腦兒地告訴給學生;進行活動時,把要求、注意事項都交代給學生;總結時,把知識與技能進行再分析,提煉出最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學。可是筆者漸漸地發現,教師“填鴨式”地把內容都塞給學生,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抓得太多,管得太多,反而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成長。長期以往會讓學生形成依賴,課堂上不思考、不主動求取知識,而是被動地等待、接受,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鳥,等著食物被喂進嘴巴。
在一年級“模仿動物爬行”教學中,筆者按照以往慣例,提出模仿猴子、大象、小狗、螃蟹這幾種動物的爬行姿勢,孩子們越爬越開心,越練越興奮,可是教學的剩余時間還有很多。那接下來要模仿什么動物呢?目前筆者所能想出來的動物都模仿過了,要不然從猴子開始重新再來一次?正在筆者發愁之際,有個孩子舉手說道:“老師,我可不可以模仿海獅啊?我超喜歡海獅。”這個時候筆者靈機一動,救星來啦!“可以呀,你的主意真棒,老師都忘記了海獅呢!下面我們一起模仿海獅吧!”“老師,我可以鱷魚爬嗎?”“可以模仿霸王龍嗎?”“我想模仿蜥蜴!”孩子們的想法層出不窮,說出了很多筆者在這項練習中沒有想到的動物。這時筆者才恍然大悟,驚嘆于孩子們靈活的思維發散能力,為什么不放手讓孩子們來選擇呢?“好,接下來由大家來決定模仿哪一種動物吧!”班級里有8個小組,每次練習前分別讓各小組代表決定模仿的對象,筆者負責紀律和安全,也不用因宣布模仿內容而一直大聲講話了,正好讓疲憊的嗓子休息一下。在這節課中,學生們歡快地模仿了近20種動物,他們自得其樂,手腳配合的協調性也明顯進步了很多。集隊時孩子們依依不舍地說:“老師,我們還沒有模仿夠呢。”看到他們離開時不舍的眼神,筆者很欣慰。
對孩子而言,通過這節課,他們既鍛煉了手腳的協同配合能力,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讓孩子們開心地運動”一直是筆者體育課的目標。對筆者而言,孩子們的“提案”讓筆者打開了固有思維,原來還有這么多爬行動物可以選擇呀,筆者怎么沒有想起來呢!放手給他們,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在下一節其他班級的課中,筆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偷懶放手,來見識一下另一群小家伙的頭腦風暴。
教師適時地放手,不僅可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增強課堂學習氛圍,還可以挖掘孩子們的潛力,凸顯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加上有效的合作學練要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意識,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合作學習能力,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在一年級并腳跳短繩教學中,班級里的大部分孩子已經學會并熟練掌握,可是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基礎薄弱,有6個學生甚至是零基礎,一個也跳不成功,連搖繩對他們來說,都是個難題。由于班級里孩子眾多,跳繩水平參差不齊,筆者既不能只關注跳繩薄弱的學生而忽略整體,也不能對他們的薄弱視而不見,一對一的教學效率太低,筆者忽而發現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這時筆者想起了“小老師教學”。于是筆者召集了班級里的跳繩高手們,請他們對薄弱同學實行一對一結對教學,帶動他們一起進步,并承諾對教學成果突出的搭檔給予獎勵。
“小老師們”說干就干,兩人一組結對開始教與學,他們熱情高漲,認真負責,有的先示范再講解,有的邊說邊示范,有的先指出薄弱同學的錯誤動作再傳授自己的跳繩經驗,果然個個都是能干的“小老師”!這樣一來既幫助了跳繩薄弱的同學,促進了班級凝聚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情誼,同時也減少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筆者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樣,滿操場地忙,去抓跳繩薄弱的學生,時刻關注他們的跳繩進度了。一節課下來,筆者的工作輕松了不少,學生的跳繩水平反而進步了更多!零基礎的學生全部學會了搖繩,30秒跳繩最少的同學也可以跳5個了!看來適時地放手請“小老師們”來幫忙也是個效率很高的方法。
我們要充分相信孩子們的水平和實力,即使是一年級的新生,別瞧他們年紀小,主意真的不少呢!有時候,教師與家長都主觀地認為他們是一群懵懂無知的孩子,要事無巨細地幫助他們。其實,是我們低估了他們的能力,適時地放手,孩子們會做得更好。
編者有感:課堂是學生的,學生要學會學習。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是獨立鮮明、潛力無限的個體。灌輸式教學忽略了學生,使其一味地被動接受,抹殺了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只有去除禁錮他們的鐵鏈,才能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課堂是教師的,教師要做好引領。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根據教師的設計,引導學生思考答案;根據教師的問題,帶領學生探索為什么;根據教師的練習,指引學生發現學習價值。一步一步地引領,讓學生慢慢超越原來的自己!課堂是師生的,師生要教學相長。教師一味地包辦,使學生失去了嘗試的空間,適時地放手,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能力才得以釋放。學生精彩的思維火花,也打破了教師的思維禁錮,教與學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