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成

深度思維包含意識、能力、品質三要素,是其三者的靜態結構綜合體,深度思維的動態結構包括更深刻、更綜合、更靈活三個水平維度[1]。每一個水平對應一對思維方式,更綜合水平對應整體思維與辯證思維,更深刻水平對應反思思維與批判思維,更靈活水平對應實踐思維與創新思維,每種思維方式也有不同的行為特征。無論什么層次的思維方式,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三個基本要素:意識(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實踐意識、創新意識)、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品質(深刻性、綜合性、靈活性、創造性)(圖1)。
近些年來,深度思維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深度思維”正是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要求,而在傳統的體育教學設計中雖然有思維因素,但仍舊缺乏積極主動的思維習慣,教師還習慣于個人教學“一言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能力、知識的重構與遷移能力、技能的操作方法、實踐創新能力的引導和培養重視不夠。在新時期作為體育教師都應熟知本學科的基本觀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把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學生對體育運動動作的了解掌握和動作技巧的模仿練習中[3]。否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所學習到的體育學科的知識永遠都只是淺表層的,只能停留在單純的記憶和模仿之中。強化學生從單一的體育技能的學習到生活或比賽應用思維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舉一反三的思維發散遷移整合能力,正是核心素養下強調發展學生深度思維、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培育學生深度思維的最有效途徑是問題導向學習,通過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進行試學、研學、展學、評學的“四環導學模式”,從學生的問題解決學習到教師的問題解決教學,可通過以下三種指導策略:知識內容整合、問題優化設計、問題情境創設。
一、知識內容整合
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更有意義,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時,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更有深度,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要以“問題”為中心構建一個“問題樹”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3]。當前,體育學科作為一體化教學研究正成為熱點,體育學科是一門系統性的課程,其知識具有整體性,從義務段到高中乃至大學前后必有關聯,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點應置于教材的整體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注重體育知識的結構化技能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從局部到整體性學習。
例如,本次活動中執教教師在執教《肩肘倒立》時,其制訂教學重點為一撐、二夾、三繃直;教學難點為動作到位、平穩、挺拔。執教教師課前首先幫助學生進行身心的調整,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思維狀態,通過:1.“蹦蹦車”游戲,引導學生練習夾肘;2.“仰臥穿鞋”的游戲,體驗仰臥舉腿夾臀的意識;3.“蹬車輪爬山”游戲,引導學生分別做仰臥、收腹、舉腿、提臀,大腿交替擺動等動作,并體驗仰臥支撐,逐漸將身體豎立起來;4.體驗“水上芭蕾舞”,體會身體、腿、腳繃直的動作過程。最后出示肩肘倒立動作圖,借助“箭頭貼”作為輔助練習標志,時刻提醒學生練習時腳尖要繃直并示范肩肘倒立完整動作:讓學生自我嘗試兩手撐腰,夾肘、夾臀,身體、腿、腳繃直的動作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踏雪無痕。
然后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體驗上下肢的肌肉本體感覺,逐步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進行撐腰—夾肘—繃直下肢。整個教學過程中,執教教師強調的是知識內容整合,整堂課都是在引導學生圍繞教學情境主題進行共同學習,簡單高效。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充分學習自主權,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練習、體驗、思考,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在深度思維下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如果本堂課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示范,講解,模仿,練習,糾錯,鞏固提高”進行教學設計,會導致過分強調技術動作細節的強化,而偏離了學習這項技能的整體性。這樣的教學設計只會使學生感到在課堂一遍一遍的練習中變得越來越枯燥乏味,最后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更不用說去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了。
正如浙江省小學體育特級教師裘松杰在課后點評:“執教老師本堂課務實高效,設計精妙合理,聚焦深度思維下的學習,從課前到結束,都圍繞主教材和教學重點解決問題,讓學生享受快樂體育。把淺層思維引向深度思維,整堂課圍繞‘一撐、二夾、三繃直的學習方式,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強化合作學習和思維發展,注重品德教育滲透無痕教育,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深度思維的高效學習。”
二、問題優化設計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指引著思維的方向,問題設計的層次高低決定了思維發展程度的高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摒棄“灌輸式教學”“填鴨式教學”,改變教師主導下僅僅教授簡單的體育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生只簡單的模仿和淺表性的思考現象,引向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進行深度思維。注重知識的運用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突出知識的實際遷移應用。
“深度思維”作為體育核心素養中思維能力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能夠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生成積極主動的思維習慣、聯系生活的思維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品質、舉一反三的思維發散,這種思維核心素養不應該在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被忽略。
例如,本次活動中教師在執教八年級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一課時,設置了“問題導向多元教、育德育能快樂學”的教學理念,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在一個真實情境中展開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已知熟練的原地運球和行進間技術,師生一起協作,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解決方法就是課堂的學習成果。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問題驅動——“怎么在不被搶斷球的情況下,將球運過防守人”,課前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
其次教師有目的地加設了“八角環”“標志桿”“敏捷燈”來封堵運球的行進路線,設置“師生一起,學生一對一消極防守的情境”“學生一對一、一對二積極防守的情境”,采用多種“問題導向”讓學生利用自己已能熟練運球和支配球的情況下,對如何繞過去場上設置的障礙物進行深度思考,將所掌握的技術進行遷移來重新構建體前變向換手運球這一新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并不是采用單一的動作示范,而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思考,由“單一器械”“消極防守”“積極防守”向“半場一打一”“半場一打二”的多重環節深入,把傳統的教動作到現在的教方法,觸發學生的深度思維,由易到難,始終讓學生處在一個趣味和挑戰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逐步提升學生的技術動作,最后進行“實戰”應用——在固定區域內隨機搶斷球,讓學生一邊保護自己的球一邊同時破壞別人的球權,提升了學生籃球的實戰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掌握了運球過人的技術,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深度思維發生。
三、問題情境創設
培育學生深度思維的最基本途徑是問題解決學習,具體操作模式是問題驅動的試學、研學、展學、評學的四環導學模式。教學內容并不是學科知識的簡單匯總,教師要從知識的產生與來源、運動技能的本質與規律、體育學科的方法與思想引導學生領悟學科的思想方法[4]。引導學生如何學、學到哪里了、學會了沒有,注重學生體會、學會、會做、做好,突出學生運動技能的升華和運動思維的訓練,這對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在執教《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一課時,在課堂評價表中設計了“你能通過視頻中體前變向換手運球分析自己與同伴的完成情況嗎?”這一問題情境創設環節,在建立標準的換手運球動作概念后,去分析自己與同伴的技術動作。在分析評價自己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不斷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對技術動作反復琢磨改進,與此同時在分析評價別人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去表達溝通,甚至去質疑其他同學,從而更深層次地對技術動作進行探索學習。
又如,執教教師還設計了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繞過障礙物的接力比賽,并制訂相應的規則,引導學生如何在不能碰到障礙物的情況下用手觸摸障礙物的右下角,比賽中教師適當運用“犯規”等提示詞,并對學生進行相應“懲罰”,讓學生反思容易犯錯的地方,引導學生不斷積極思維和改進動作,通過問題情境創設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技能與思維品質的提升。
關注學生體育教學中的深度思維,本質上就是關注學生體育學科知識的構建效度與廣度,這與發展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這一根本任務完全吻合。通過體育學習問題的驅動,架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梁,使學生充分參與并揭示體育學習的發生過程、方法的形成過程,以及體育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促成學生深度學習的產生,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才有可能得以養成,才能為學生終身成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喻昌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核心問題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7(2):12-15.
[2]楊九詮.學科核心素養與高階思維[N].中國教育報,2016-12-21(009).
[3]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1.
[4]李艷.高階思維培育視角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