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繁榮



筆者所在的深圳地區雨水、臺風較多,在加上筆者所在學校改、擴建工程時間長達近3年,體育課被迫轉移到室內進行。為了上好室內體育課,筆者在2016年9月申報了區級課題“小學室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經過兩年半的研究與實踐發現,上好室內的體育課需從課時計劃、課程主題、資源搜索、教學模式、體能練習、教學評價6個方面入手。
一、課時計劃
課題組對2017—2018學年度期間,惡劣天氣對學校某幾個班的影響頻次進行了記錄和統計。經過數據分析發現,由于惡劣天氣導致一個班級一年內有16次左右的體育課需在室內進行。顯然,按照常規每學期安排2~4課時“理論課”是遠遠不夠的,為此,課題組結合本校的基建情況,在原來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重新設置了一至六年級的室內課校本課程計劃,將各個年級的室內課年總量安排在20次左右,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二、課程主題
體育課程的構建應該緊扣《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和目標,對于小學中年級而言,需要“解剖”課程標準中關于水平二的課程內容部分,選擇適合在室內體育課中探究的問題,特別是難以在室外課中進行教學的身體健康領域目標。結合校情,課題組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課程主題,要求教師每個主題用2課時完成,正好滿足中年段兩年教學所需,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調整課次。
三、資源搜索
學習目標和課程主題確定之后,需要有相應的課程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支撐,如圖片、視頻、音樂等。課題組通過搜索相關文獻、書籍、網站等多種途徑來尋找素材,并將這些資源進行了整合,制成課件,為課堂教學服務。當現有資源無法滿足需要時,教師則需要自行開發資源。例如“常見動作術語認知與表達”這一主題,可以讓體育教師或者學生做教學中需要的動作,拍成視頻或圖片在課堂中應用;再如“帶著家人去運動”這一主題,教師可以收集學生與其家人真實的活動照片,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分享。筆者認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積累的意識,注重將資源分類、整理并不斷補充、更新,逐步形成專題資源包,這樣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循環使用,隨著課程的不斷完善,還可以將其轉化為學校特色課程,有利于課程的發展和推廣。
四、教學模式
根據室內課教學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可以將室內課分為:理論知識課、室內游戲課、體能素質課、技術突破課、體育欣賞課、評價總結課、研究型學習課、知識競賽課等。室內體育課教學模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教室環境等選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單一的教學形式必然會讓學生覺得枯燥,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其中2~3種將課堂串聯起來。身體健康始終是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筆者認為,在室內課中也應將身體練習融入其中,例如課課練或者室內操的形式。筆者的課題研究實踐成果為體育教師提供了室內課“動靜結合”的教學模式,既保證了健康知識的滲透,又保障了身體練習的落實。當然,教師也不要墨守成規,而是應根據教學主題、目的等讓“動”“靜”合理結合。如研究型學習課,就應以討論、辯論、展示與匯報等為主,以身體練習為輔;體能素質課則應以身體練習為主,可穿插身體健康知識。
五、體能練習
雖然是室內課,但體能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筆者同課題組成員一起從網上搜索一些素材,再結合筆者所在學校學生、場地等情況創編了石巖小學第一套室內操——《健康好體魄》,并將相應的動作解析編入校本教材。本套室內操的創編以安全為首要條件,利用教室內課桌椅的間隙,將桌椅、書包作為器材,從科學、健身、健康、娛樂、美育、合作等方面著手,配上音樂、視頻等,作為體能練習的手段運用到室內課中,以達到愉悅身心、鍛煉身體的效果。筆者認為,室內操的創編應在運動強度上下功夫,學生在練習后應達到一定的強度,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要到達鍛煉的要求,例如最大心率達到140±5次/分,平均心率達到130±5次/分,這樣才能達到健體的效果。
六、教學評價
1.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
教師根據課程的學習內容,設計若干“知識搶答”“問題辯論”“知識問答”呈現在課件中,課堂中通過競賽的組織形式,以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學生通過組內交流、討論,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例如,搶答題:當課堂上突然下起大雨,電閃雷鳴,我們應選擇(A.樹下 B.屋檐下)避雨?辯論題:生命在于運動還是靜止?問答題:說說你參加過哪些戶外運動并談談感受。
2.考查學生的行為狀態
由于本課程大多涉及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問題,家長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比較熟悉,因此建議教師編制網絡問卷,通過校園網、QQ或微信發給家長填寫,了解孩子當前的行為狀態。通過數據分析,診斷教學效果,為下一步教學策略的改進提供思路,更好地促進學生正確行為習慣的形成,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