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超
(泰國博仁大學東盟學院)
職業期望,即職業意向,可以反映個體對職業的一種心理訴求和期望,同樣可以體現一個人對職業的信念和態度,因此,針對職業期望的研究可以納入人格特質或者心理層面上的研究范疇,在某種意義上,職業期望便是職業意識的關鍵所在(于玲玲,2001;吳諒諒、李寶仙,2001;楊克旭,2005;竺輝、林海芳,2006)。職業期望是個人在職業方面整合個人需求、效能預期以及結果預期等方面的主觀判斷和評估,進而構建基于個體特征的職業期望。受認知、經驗、社會環境以及社會化機構方面的影響,職業期望的發展歷程呈現出顯著的動態化特征。
社會支持源自多個方面,例如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社區或者社會組織提供的支持,包括物質層面上的支持以及精神層面上的支持。對高校畢業生而言,在社會支持下可以緩解壓力,消除自身的心理障礙,從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感知到周邊的關心、關愛,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感覺到被尊重,從而樹立信心,為求職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學術界普遍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具有高度的持續性和復雜度。社會支持的理解需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是社會;另一方面是支持。其中,社會是個體存在的周邊環境,涵蓋和自身相關的人事物,而支持則是指環境為個體提供的各方面支持,涵蓋工具、通信、情感等方面。
職業決策是指,個體在職業選擇和發展過程中進行決策的過程。Gati等學者(2001)認為,求職者從早期的職業資料收集開始,到進行各方面的對比分析,然后進行最終職業選擇的過程,即為職業決策。
王榮(2015)探究大學生職業決策和職業期望以及認同感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顯示,職業決策和職業期望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兩者具有密切關系。胡霞等學者(2015)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職業期望和高校畢業生職業選擇效能感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汪江平等學者(2012)以醫科專業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期望會影響其職業決策能力,因此,醫科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期望和職業決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家庭背景是高校畢業生職業期望的重要影響因素。李慧名等(2004)學者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社會支持對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對高校畢業生而言,獲得社會支持有利于培養積極情緒,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提升職業決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大量的研究顯示,對決策者而言,情緒是信息加工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大量的研究顯示,個體情緒如果處于積極狀態,則可以提升職業決策的質量和效率,相反,消極情緒會導致決策質量和效率的下降,由此可見,社會支持通過中介的作用,對個體的職業決策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本研究框架圖和所提出假設路徑如下圖所示:

H1:職業期望對職業決策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H2:職業期望對社會支持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H3:社會支持對職業決策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H4:社會支持對高校應屆畢業生在職業期望與職業決策之間有中介效果。
本研究選取六所四川省高校2019年應屆畢業生,共發放62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25份,有效率100%。其中男生237人,女生388人。
1.“職業期望”的測量工具。本研究采用簡銘宏(2009)開發之量表,共設計二十四個題項,計量方法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方式由調查目標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填寫整體Cronbach’s α系數為.939。
2.“社會支持”的測試工具。本研究社會支持量表采用熊英君(2007)編制的社會支持量表,問卷設計共有二十四個題項,計量方法采用Likert五點量表;社會支持量表總體Cronbach’s α.914。

表1 各構面相關分析摘要
3.“職業決策”的測試工具。本研究所使用之職業決策量表為許鳳翔(2010),編制的職業決策量表,問卷設計共有二十四個題項,計量方法采用Likert五點量表;職業決策整體Cronbach’s α.876。
將問卷裝訂成冊在畢業班中進行整體施測。
采用SPSS20.0和AMOS17.0進行數據分析。
職業期望4個構面、社會支持4個構面及職業決策4個構面,進行皮爾森相關分析,發現職業期望與社會支持、職業決策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與職業決策呈顯著正相關,如表1。
1.職業期望與職業決策。職業期望對職業決策存在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共同解釋量為19.4%。從該數據分析中可得,假設H1成立。

表2 職業期望與職業決策回歸系數
2.社會支持與職業決策。社會支持對職業決策存在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共同解釋量為41.5%。數據表明,假設H2成立。

表3 社會支持與職業決策回歸系數
3.職業期望與社會支持。職業期望對社會支持存在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共同解釋量為24.7%。因此,假設H3成立。

表4 職業期望與社會支持回歸系數
4.社會支持在職業期望與職業決策間之中介效應檢驗。為了了解四川省高校應屆畢業生社會支持在職業期望與職業決策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采用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運用因果分步檢驗中介效應。即第一步是自變量對因變量有顯著的預測效果,第二步是自變量對中介變量有顯著的預測效果,第三步同時將自變量與中介變量加入回歸模型中預測因變量。

表5 社會支持中介作用驗證參數表
本研究驗證社會支持中介作用時,調整R方值由模型1的0.307提升到模型3的0.414,擬合效果顯著提升,社會支持在職業期望對職業決策的影響中存在顯著的中介作用,該結論驗證了假設H4的成立。
職業期望對職業決策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應屆畢業生自我能力的認知情況決定了其對工作的發展認識和福利報酬期望,通常情況下應屆畢業生都會對將要從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期望,這種期望值越高,那么其擇業認知、擇業資訊、擇業情感、擇業意志就會收到越顯著的影響,當應屆畢業生在某一職業選擇期望值足夠高,那么其則擇業的堅定性會大大提升,由此帶來的擇業認知也會大大加深,因為應屆畢業生需要搜集各方面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職業決策。Abele和Spurk(2009)認為收入預期是大學生職業預期的重要因素,如果對職業選擇的不滿更多的是來自大學生自身薪酬收入過高的預期,而當薪酬收入和自身預期差距過大時,則會影響到大學最終的職業選擇和選擇的滿意度。更為廣泛的概念是大學生所得到的就業機會要與預期所具備的資格和學歷相匹配,所以大學生會基于所獲取的資格技能和學歷水平產生一個職業期望值,這個期望值包含了薪酬福利、工作發展機會、公司滿意度等方面,而另一方面正是這些所獲取的資格技能和學歷水平又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雇主對大學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大學生在職業期望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自己的職業決策,包括擇業方向、擇業信念等以及堅定程度等。
社會支持對職業決策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為新一代青年,目前應屆畢業生自主意識更強,在互聯網背景下,其獲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運用工具支持決策的能力大大提升,無論是情感還是資源支持都能夠顯著影響到應屆畢業生的職業決策。
周炎根(2012)認為獲得良好社會支持,中國面對的決策難度也會降低,職業分析的有效性更高。
職業期望對社會支持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職業期望越高,所能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也越多。這與程程(2016)、萬星辰(2016)、曾昱(2017)等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本研究選取的樣本為四川區域的應屆畢業生,這批人大多數為“95后”,其性格、意識、行事風格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著新的變化,但他們仍然還是希望獲得來自家人、老師、朋友的關注和支持,雖然他們自主意識比較強,但是社會支持因素也能提高其職業期望值,進而傳導到職業決策。因此,本研究依據所的樣本數據得出結論:社會支持在職業期望對職業決策的影響中存在顯著的正向中介作用,當社會支持水平越高,這種影響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