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雷
(西部國家版權交易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
數字環境下,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展狀況如何?版權工作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有哪些創新舉措?為了掌握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特別是版權運用、保護、管理的具體情況,2019年7月,受陜西省版權局委托,西部國家版權交易中心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開展了以“陜西版權貿易創新發展模式”為主題的調研活動。調研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專題座談會、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了以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日報、華商報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平臺的版權運營狀況,提出了優化和提升傳統媒體版權工作的對策建議。
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西部地區的橋頭堡,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解放日報》《大眾報》等報紙創刊于延安時期。總體來看,陜西地區報紙、廣播、電視的發展狀況,是我國傳統媒體發展狀況的縮影,它能夠反映西部地區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
陜西廣播電視臺擁有8套頻道、10套廣播頻率。版權工作由總編辦負責,下設版權科主管,在頻道/頻率設立了版權聯絡員,版權交易由各頻道/頻率獨立運行。2018年制定了《著作權管理辦法》《著作權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著作權管理執行手冊》,明確在職期間所有作品版權歸陜西廣播電視臺所有。在陜西三套“秦之聲”“好管家”欄目,將版權相關內容植入合同,與演員、觀眾簽約。視頻內容在廣電系統內交流多,版權銷售分頻道經營,沒有形成議價能力。開展了版權媒資管理系統搭建工作,媒資管理及云平臺建設亟須大量資金支持。
陜西傳媒網:傳統紙媒發展面臨傳播力不強、受商業網站擠壓、版權被免費使用等情況。每年購買新華社的圖片、文字(新聞)作品版權。國家網信辦制定的互聯網新聞稿源單位名單(簡稱“白名單”)制度,由于沒有明確版權費,免費轉載成為常態。被維權的情況多,自己維權的情況少。
華商報:作品類型以新聞稿件、圖片、短視頻為主。版權許可多數為媒體之間的版權交流。與騰訊、今日頭條、UC頭條等長期合作,每年收取少量版權許可使用費。被侵權很普遍,存在被“洗稿”、非法轉載等情況,維權成本高、公正費用高、時間成本高,獲益小。
一是版權資產運營意識不強,存在認識不到位、不充分的情況。調研顯示,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版權意識得到切實改變,特別是陜西廣播電視臺,已經通過建立版權資產管理平臺及版權交易平臺,對自身資源進行了系統梳理,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仍有一些單位對自身的版權資產狀況不清楚,對版權運營不夠重視,沒有將版權納入自有資產管理范疇。
二是版權資產權屬不清,資產管理難度大,存在資產流失現象,需要大資金支持和新技術及專業服務支撐。版權資產管理是版權運營的基礎,版權資產權屬不清、資產流失的情況普遍存在,一些傳統媒體已經著手進行版權資產數據庫建設,但遇到的挑戰不小。例如,陜西電視臺現存約18萬小時視頻內容和13萬小時音頻內容。2018年花費200萬元對版權內容進行數字化轉化,僅完成了1萬小時的視頻內容轉化。全部內容轉化完畢所需資金巨大。另外,目前市場上需要的版權作品基本為高清、4K內容,而陜西電視臺大部分內容還是標清模式,不能適應市場變化對版權內容的新需求。
三是與新媒體開展版權交易的議價能力弱,版權交易規模小,收益少,免費發布、免費轉載版權作品的情況多。傳統媒體通過版權授權取得的收益小,版權價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及實現。華商報反映版權許可使用費占全年收入的比例很小。與此相對應,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的合作中完全處于弱勢地位,普遍存在在騰訊、“今日頭條”、喜馬拉雅等平臺開設公號免費發布版權內容的情況。如果不在新媒體免費發布內容,則影響力越來越弱,如果發布內容,則又處于不斷“失血”的狀態。商業網站無權采編新聞,卻在免費使用版權,而且獲利頗多。主渠道宣傳陣地收益少,話語權弱,傳播力不強。根據國家網信辦設立的互聯網新聞稿源單位“白名單”制度,陜西有19家單位被列為可轉載時政類新聞信息來源單位。目前轉載均為免費使用,并沒有支付版權許可使用費。
四是版權侵權糾紛多,被侵權維權難,侵權又易被索賠。報紙、廣播、電視在圖片版權、文字作品版權、音樂版權、影視作品版權等方面極易侵犯他人版權,有些權利人委托律師專門打維權案件,導致一些傳統媒體不勝其擾,疲于應對。而在面對自己的版權內容被小網站、新媒體侵權的情況時,傳統媒體反映存在取證難、維權難、維權成本高的情況。有些新媒體平臺利用“避風港”條款,通知就刪除,然后又接著使用,和傳統媒體打“游擊戰”。同時,也存在被索賠時,對方要價高。維權時,賠償額低的問題。
五是版權資產綜合開發運營的能力不強,往往只是一次性利用,沒有形成“一魚多吃”的深度開發鏈條。陜西廣播電視臺廣播頻率播放的《西安人的歌》熱播,網絡點擊量達25億次,并沒有從中獲得版權收益。“華山論劍”節目是陜西電視臺的首創,卻被其他公司注冊了酒類商標,通過白酒銷售獲得了較大收益。
六是版權融資渠道不暢,傳統媒體對版權融資的認識不足。傳統媒體轉型發展普遍需要資金支持,但缺乏用版權資產與金融對接的意識。而打通版權融資鏈條也存在評估難、業務模式不清晰、金融機構意愿不強等障礙。報紙、廣播、電視臺發展迫切需要資金,然而又從金融機構拿不到錢,極大地制約了傳統媒體的發展。
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牛一兵對陜西版權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要把版權工作作為扎實推進文化建設的制高點,下功夫抓好;二是抓好版權“大基礎、大平臺、大運行”建設,以上關于版權工作的性質及思路,對于解決當前版權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結合調研活動反映出的,傳媒媒體發展所存在的“基礎弱、規模小、資源分散、侵權多、維權難”等不足,建議由版權行政主管部門牽頭設立版權產業發展推進工作小組,以版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抓住制約傳統媒體發展的關鍵問題,扎實推進版權強省建設。建議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打通傳統媒體“版權確權、版權授權、版權鑒定、版權評估、版權金融、版權維權”的脈絡,增強報紙、電視臺的版權意識,把傳統媒體的版權資產價值挖掘出來,通過做大版權增量,實現助推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目的。
資金是制約傳統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報紙、廣播、電視都具有輕資產的特點,擁有的主要資產便是版權,因此迫切需要打通版權質押融資的通道。然而,盡管陜西省早在2011年就實施《陜西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但效果并不明顯,金融機構普遍具有較強的風險防控意識,難以大規模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建議設立版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方面,用于支持版權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融媒體、版權媒資管理系統建設。另一方面,用于版權質押融資保底補償,提高金融機構開展版權質押融資的積極性。
以新聞、小說等文字作品、圖片作品、影視作品為重點,以線上版權授權交易平臺建設為依托,助力傳統媒體實現版權價值。首先為作品進行登記確權,再大量匯聚版權授權,發揮西部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授權交易平臺的作用,對作品進行掛牌展示、評估、交易,與文化公司洽談合作、線上與線下交易相結合,并對作品進行實時檢測,及時維權,構建版權確權、評估、交易、維權新體系。
建立覆蓋西部的版權資源大數據庫,分影視作品、文字作品、圖片作品、音樂作品等子數據庫。大數據庫采用云存儲技術,提升版權資源利用效率。拓寬作品獲取渠道,將本省及西部地區版權單位的版權資源納入統一管理平臺,使之成為版權信息發布平臺、版權確權登記平臺、版權授權交易平臺、版權鑒定評估平臺,以海量作品資源,為傳統媒體開展IP全產業鏈挖掘,版權運營提供基礎支撐。“版權保護只是手段,傳統媒體應有版權運營的長遠戰略規劃。”[1]
舉辦版權授權展、版權博覽會,在報紙、廣播、電視大力開展版權宣傳推廣、專業培訓等活動。借助授權展與版博會等平臺,為優質的作品提供展示交易渠道,為創意人才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繼續抓好世界知識產權日宣傳活動,辦好媒體行業版權經紀人培訓、版權貿易培訓等專題培訓活動,提升傳統媒體的版權意識,增強開展版權保護運用工作的能力。
調研顯示,傳統媒體在發展中普遍遭遇維權難的情況,維權成本高、侵權成本低是報紙、廣播、電視放棄版權主張的直接因素。建議一方面充分發揮版權行政執法作用,提升版權行政執法效能,加強版權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傳統媒體相關重點案件的查處力度,發揮案件查處的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司法機關的銜接,重點解決傳統媒體反應強烈的取證難、維權難、賠償金額低等問題。另外,要充分發揮版權行政調解、民間調解的作用。通過版權執法、調解,與司法體系銜接,凈化版權市場,規范版權使用,形成重視版權、尊重創新的良好社會風氣。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結合地方版權產業發展實際,建議制定《國有版權資產交易管理辦法》,引導、規范傳統媒體國有版權資產進場交易。一方面,提升國有版權資產授權交易的效率,防止版權資產流失;另一方面,預防版權交易當中可能出現的腐敗行為。版權國有資產進場交易,能夠充分彰顯版權資產在國有資產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將形成規范、有序的交易新秩序。
綜上所述,在版權產業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重視的今天,版權作為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核心資源,日益彰顯出巨大的魅力。加強版權市場平臺建設,規范傳統媒體版權確權、管理、交易、保護行為,堅持“大平臺、大基礎、大運行”的版權產業發展新格局,對于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創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