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道,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小川誠司等人的團隊在英國科學雜志《自然》網絡版上發布研究成果稱,通過對食道上皮基因的分析發現,可能引起食道癌的基因變異隨著年齡一起增加,會因過量飲酒或吸煙而加劇。
小川指出“這是為弄清癌癥患者為何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飲酒或吸煙如何加劇患癌風險提供重要線索的成果”,表示希望有助于癌癥的早期診斷和預防。
據團隊介紹,癌癥因細胞特定基因變異并增殖而發病。風險的加劇被指與年齡增長和生活習慣有關,但詳細原理并不清楚。
為調查癌癥發病前的基因變異,該團隊采集并分析了20~80歲癌癥患者和健康者共約130人的正常食道上皮。
結果發現,無論患者或健康者,即便是正常細胞,也存在食道癌常見的基因變異隨年齡一起增加、因曾經過量飲酒或吸煙而進一步加劇的傾向。
研究還發現,在70歲以上老年人中,無論是否曾飲酒或吸煙,存在上述基因變異的細胞擴散至食道整體面積的4~8成。此外還獲悉,變異有時發生于出生后不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牽頭的全國多中心耐多藥結核病協作網通過長達4年的研究,提出基于分子藥敏的耐多藥結核精準治療新策略,將分子藥敏顯示吡嗪酰胺敏感患者的治療療程縮短至12個月,無復發成功率達82.4%。相關研究論文近日被歐洲呼吸病協會期刊《歐洲呼吸病雜志》接收。
據了解,以孟加拉方案為代表的短程化療方案將耐多藥結核病治療成功率提高至87.9%。截至2017年,62個國家推廣孟加拉方案,但中國不在其中。原因是該方案適用于喹諾酮藥物敏感或者未有喹諾酮藥物使用史的患者,而中國耐多藥患者喹諾酮藥物的耐藥率達45%。此外,孟加拉方案療程強化期藥物增加至7種,并使用了多個中國尚未廣泛應用且不良反應難以接收的抗結核藥物。
張文宏團隊發現,孟加拉方案及其驗證研究僅根據病史排除可能的氟喹諾酮類和二線注射類藥物耐藥患者,而藥敏試驗結果并不作為強制要求。這適合于初治患者占比較大而藥敏檢測能力不足的國家。而中國耐多藥結核患者中復治患者與二線藥物的耐藥比例高,但是耐藥檢測能力強。基于此,課題組提出通過快速、準確的分子藥敏檢測,將耐多藥患者進行分層,分為短程治療(適合與孟加拉方案入選標準比較接近的患者)和強化治療方案(適合對其他抗結核藥物耐藥程度較高的耐多藥結核病患者)。
研究團隊通過吡嗪酰胺分子藥敏檢測,對76名耐多藥結核病人的治療方案進行優化,將分子藥敏顯示吡嗪酰胺敏感患者的治療療程在不新增藥物的情況下縮短至12個月,無復發成功率達到82.4%。如進一步排除氟喹諾酮類和(或)二線注射類耐藥患者,12個月短程方案可將治療成功率提高至86.2%。
本研究是國際上首例通過分子藥敏指導耐多藥結核病病人治療的前瞻性研究,也是中國第一個得到國際認可的短程化療方案。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近日稱,該校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可以有效對付艱難梭菌的脂肪酸,有望出現更簡便的方式防治腸道疾病。
健康的腸道環境受到破壞是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艱難梭菌則是導致疾病的罪魁禍首。目前主要采用注射抗生素和人體糞便提取物的方法來治療,盡管有效果,但越來越多的艱難梭菌已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而糞便微生物移植治療過程極為繁瑣,需從捐贈者的糞便中提取樣本進行處理,捐贈者要定期進行細菌、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等檢查,病人則通過結腸鏡方式或口服膠囊來接受治療。
帝國理工大學外科和癌癥系主任麥克唐納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通過臨床試驗、動物模型和機器人腸道進行比對研究,首次揭示了病人腸道是如何遭受艱難梭菌反復感染的。他們發現,人類腸道中有一種以天然分子形式存在的脂肪酸,稱做戊酸鹽,其可以有效抑制艱難梭菌的繁殖。“當戊酸鹽在抗生素作用下減少時,艱難梭菌會生長良好;而通過使用糞便微生物移植抑制艱難梭菌生長時,戊酸鹽會增加。”麥克唐納說。
研究人員希望將來能夠將這種分子做成藥丸,取代注射抗生素和糞便提取物的治療方法。
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25歲以上人群中,大約有1/4的人一生中可能會患上中風。其中,中國人的風險全球最高,高達39%。
該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組織開展。他們利用《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中1990-2016年的數據,對25歲以上人群的中風風險進行研究,共涵蓋195個國家和地區。分析結果顯示,就全球范圍而言,25歲以后出現中風的終生風險從1990年的約23%上升到2016年的25%左右。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患病風險各有差異,最高的3個地區分別為東亞(38.8%)、中歐(31.7%)和東歐(31.6%),風險最低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1.8%)。而在各國家中,中國的總體風險最高,達39.3%,緊隨其后為拉脫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和波黑。男性和女性的中風終生風險沒有明顯差別。
該研究領導者、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學教授格雷戈里·羅思博士說:“研究結果提醒我們,必須在更早的年齡預防中風和其他血管病。年輕人尤其要考慮長期健康風險,選擇健康生活方式。”
因抗生素濫用等因素導致的“超級細菌”,一直是困擾醫學界的難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細菌學教授米卡埃爾·斯庫爾尼克認為,噬菌體也許能用來對付“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70萬人死于“超級細菌”感染,其中包括23萬名新生兒。噬菌體則是一種專門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它們可以侵入細菌體內并不斷復制自身基因,最終吞噬細菌,因而被認為是細菌的天敵。
斯庫爾尼克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種噬菌體只攻擊非常有限的幾種細菌,并且幾乎是特異性地針對某一種細菌,因此對人體內的正常菌群可能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據斯庫爾尼克介紹,人類在上世紀初就發現了噬菌體并對其進行研究,但隨著抗生素的出現,西方國家對噬菌體療法的興趣漸漸淡漠。
目前,斯庫爾尼克的研究團隊已經收集到大約250種噬菌體。他認為,建立一個比較好的噬菌體庫需要有1000種到2000種不同的噬菌體,“但收集這么多種類的噬菌體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和很多資源。”斯庫爾尼克希望能夠逐步豐富噬菌體庫,從而找到并培養那些能夠對抗“超級細菌”的噬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