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干燥、皮厚、質硬光滑、色深褐、無蟲蛀之皂莢,刷凈泥土,切斷,放入鐵鍋內,先武火,后文火煅5~10分鐘存性,剝開莢口,以內無生心為度。煅后放干凈土地上,去除其火毒,防止炭化,研為細末,過80目篩,裝瓶備用。服法:3歲以下每天0.5克,3~6歲每天1克,6歲以上每天2克,用糖(紅糖、白糖均可)拌勻吞服。
河北衡水 張肖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小兒疳積,多由乳食不調,運化失常,脾胃受損,以致氣液耗傷,肌膚失養,而形成的一種慢性消耗性疾患,相當于營養不良癥,民間俗稱奶癆。皂莢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其善消乳積谷食所致之疳積,既能升發胃氣,又能通肺及大腸氣,輔以食糖,甘能補中,實為消補兼施之良方。經多年臨床驗證,上方治疳積效果滿意,無損胃氣之虞,亦未見中毒及不良反應,但必須炮制得當,否則無效。
取生大黃5~15克(根據年齡大小選用適當劑量),用沸水100~200毫升浸泡20分鐘,頓服,每天1~2次。如本方無效,可急行導尿。
河北衡水 張肖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尿潴留中醫稱之謂“癃閉”,多由膀胱氣化不利所致。麻疹期患兒外感疫毒,邪熱壅于肺衛,肺氣不得肅降,津液輸布失常,甚或熱盛下移膀胱,導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癃閉。且因肺熱灼津,每易導致陽明腑氣不通而出現大便干結,直腸內干結之糞塊直接壓迫位于直腸前方之尿道口,也是導致尿潴留的一個原因。有醫者據上述機制選用瀉熱通腸、涼血解毒之大黃泡服,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可供兒科臨床驗證應用。不過,使用上方以熱毒熾盛、腑氣不通,兼見大便干結或便秘者為最合適。
桂枝研成細末備用。用時取適量藥末,用食醋調成餅狀,臨睡前先用溫水熨臍10分鐘,然后將藥餅貼于臍部,用紗布蓋上固定,次日早晨取下,每晚1次。
湖北荊州 喬麗麗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遺尿一癥多心腎陽虛,其基本病機為膀胱失于約束,膀胱的約束同氣化功能有關,而氣化功能又同心陽的溫照、肺氣的宣降及腎陽的溫養等因素關系密切。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功能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即“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其既能利水又能止遺,與其既能發汗而又止自汗之效是類同的。是否為雙向調節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威靈仙15~25 克,加清水1000毫升,用文火將水煎去大半,倒出藥汁,待藥溫降至37℃左右泡洗患處,每天2~4次,每劑藥可連用2天。
廣西北海 邱濤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睪丸鞘膜積液常因急性炎癥及外傷引起。急性期需臥床休息,抬高陰囊。脹痛劇烈者宜穿刺抽液減壓,以解除疼痛。積液少、長期不增大而無癥狀者可自行吸收。積液明顯而不能自行吸收者則需用抽液注射法,甚或手術治療。本病相當于中醫所稱之“水癡”,系水濕內停于腎子(睪丸)及子系(精索)所致。威靈仙味辛,性溫,歸膀胱經,功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臨床上,中醫常將其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等病證。現代臨床已見有用單味威靈仙治療腮腺炎、急性黃疸型肝炎、絲蟲病、關節炎、麥粒腫、結膜炎、扁桃體炎、咽喉炎等疾病的報道。《本草正義》謂其“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泡洗患處之法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故能取得滿意療效。不過,該療法治愈病例不多,有待繼續驗證。
五倍子1.5克,加水80毫升濃煎,于晚間睡前頓服,每天1次。
廣東深圳 李銘齊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五倍子治小兒夜啼,《本草綱目》早有記載。該病一般可呈現心經積熱、脾陽虛虧、驚恐傷神3種類型的證候,臨床上以心經積熱為多見。五倍子有解熱毒、生津液之功效,用治心經積熱型小兒夜啼癥是方證合拍的。然而,王發書等醫生所治36例未必皆屬心經積熱,用上方治療竟收全功,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糯米60克,淘洗干凈,撈出即放置鐵鍋內,慢火炒至焦黃,搗碎,最好過篩。每次用糯米粉2湯匙,放入鐵勺內,加水適量,打成稠漿糊。其味香,嬰兒多喜食,不食者可加入少許紅糖。每次喂幾口即可,每天2~3次。
寧夏銀川 譚偉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豪點評:
中醫治療嬰幼兒腹瀉必須辨清寒熱虛實,臨床常見的風寒瀉、濕熱瀉、傷食瀉皆為實證,病程較短;而脾虛瀉則為虛證,大多病程較長。上方所治23例多經中西藥久治不愈者,當屬脾虛瀉無疑。傳統選用健脾止瀉的參苓白術散加減,炒糯米粉調服的優點是患兒喜食、服用方便,真乃藥食良方。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證、安全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