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氧氣在人類生存中必不可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美容、保健越來越關注,某些商家瞄準商機,紛紛推出氧療套餐,并提出氧療不僅可以治療一些疾病,對健康人群也有美容、保健的作用。那么,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并非人人都需要氧療,只有醫學判定缺氧的人進行氧療才能收到積極效果。
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18世紀時,人類發現了氧氣的存在,之后慢慢認識到它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機理。氧氣通過呼吸進入肺部,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被運到各個組織,并在酶的作用下,和葡萄糖反應,釋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供人體活動和新陳代謝,因此人類一刻都離不開它。民間有這樣一個形象的說法:人不吃飯能活3個星期,不喝水可以活3天,但如果沒有氧氣,3分鐘都難以堅持。
若長期“缺氧”不加干預,就會為疾病埋下禍根,漸漸侵蝕健康,出現全身性損傷。第一,人體組織細胞缺氧后,免疫力就會隨之降低,身體不適接踵而來;第二,血氧不足會造成食欲差、胃脹、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第三,輕度缺氧時,身體會本能地增加呼吸次數來代償,但嚴重時會胸悶不適、呼吸困難;第四,中樞神經系統對低氧非常敏感,如果缺氧就會經常頭暈頭痛、無精打采、丟三落四等,并且查不出具體病因。
正常情況下,空氣中的氧足夠人體所需,那又是什么阻礙了人體對氧的利用呢?這是主客觀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步入老年后,人體會出現生理性退化,再加上疾病造成的組織器官損害,使得身體獲取、利用氧氣的能力降低,從而比較容易處于“缺氧”狀態。
其次,腦力工作者、學生常常用腦時間過長,壓力過大,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應激狀態,使機體的交感神經興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代謝增強,耗氧量因此明顯增加,大約是正常情況的2~3倍。一旦吸入的氧氣不足以滿足需求,大腦就會缺氧。
最后,現代人缺乏戶外運動,心肺功能變差,再加上過度依賴電器設備,夏天吹空調、冬天開暖氣,長期處于密閉空間,很容易缺氧。
如果在密閉、通風差且人群密集的特定環境中發生短時缺氧,可通過加強通風或離開密閉空間予以緩解。對疾病引起的缺氧患者來說,可適當接受高壓氧治療,以防造成進一步損害,促進神經功能修復。
需要提醒的是,氧療雖然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氧氣有益健康,因此可以隨意補,購買家庭氧療機或到養生館“吸氧”。實際上, 非專業的“氧療”很可能導致過量給氧,反而危害健康。近日,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綜述文章顯示,血氧水平正常者進行吸氧治療會增加病死率。
正常情況下,體內氧供和氧需處于動態平衡,但超過一定壓力和時間的氧氣吸入,對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及眼部有害,醫學上稱之為“氧中毒”,人們應持謹慎態度。是否缺氧具體要看動脈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兩個指標。在海平面、靜息、呼吸空氣條件下,血氧分壓在60毫米汞柱以下,或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下的人群才需要額外吸氧。根據缺氧分類可將氧療分為高壓氧療、長程家庭氧療等。高壓氧療對于一些急癥的處理,比如煤氣中毒、腦血管意外、突發性耳聾以及高原反應等能夠快速見效,滿足組織供氧;而長程家庭氧療適用于明顯低氧血癥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性低氧血癥的人群。
面對缺氧,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改善日常生活習慣:
1.人體負責將氧氣從肺部輸送到身體各部位這一職責的是血紅蛋白,而鐵是血紅蛋白生成中的重要元素,所以平時要適當多吃些富含鐵的食物。
2.心肺功能下降會導致全身各器官血氧利用率降低,而提升心肺功能最經濟實用的方法就是堅持運動。需要提醒的是,正在“缺氧”時不能劇烈運動,否則會加重癥狀。
3.平時要勤開窗多通風,以排出污濁空氣,增加室內空氣的含氧量。
4.花草堪稱“制氧機”,所以家里可以養些君子蘭、仙人掌等,但不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