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閱讀是設計主題的過程,由教師和學生選擇多個討論主題的文章組合,一起閱讀并建立共識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指示閱讀,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能夠發現不一樣的方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
顧名思義,如果按主題選擇文章組合,根據特定立意選擇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組來創建小組閱讀。文學作品中有許多“文本”近似相同,像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寫下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還有許多致力于同一主題的文學作品,像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首》、王翰的《涼州詞二首》、王維的《使至塞上》、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岑參的《逢入京使》、李白的《從軍行》等邊塞詩;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贈汪倫》、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送別詩。研究比較多的作品更容易加深一個內容在其他地方所代表的印象,更容易學生學習和總結。
現在關于同一主題的文章也很多,如描述秋季的,有何其芳的《秋天》、戴望舒的《秋天的夢》、林徽因的《秋天,這秋天》等,這些文章的標題包含了秋,但表達了不同的思想和感受,寫作的風格也是不同。教師將這些文章組合成一個小組,當學生分析文本時,他們可以比較三篇文章并快速識別作者的寫作風格,也由作者的背景出發,去體驗另一種生活態度。例如,在初二上學期的課本中,有一篇關于《三峽》的文章,然后,教師可以用古詩《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和《巴東三峽》等文章,學生們可以組合文章組,從不同的出發點去了解三峽的規模。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同時一個作家也有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學的閱讀課程可以基于教科書內容選定作者,作者文章被分類和選擇,其中一些代表作品被選擇用于小組閱讀。
例如,在初中二年級語文書上冊第5章,選擇了杜甫的三首詩:《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師可以選擇“三吏”的《新安吏》和《潼關吏》讓學生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詩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看待周圍發生的事物的觀點。一樣類型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杜甫的“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成文章組,讓學生充分了解杜甫的經典作品,為研究杜甫作品的創作出發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根據生活經驗,同一作者在生活的各個階段,帶來與他們的情感、工作方式相對應的變化,讓學生在各方面都能理解作者的作品和想要表達的情感。也可以選擇其他時期的詩文分組在一起,例如,杜甫的作品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是“安史之亂”,有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詩人身在唐朝鼎盛時期,不愁吃穿,寫了《絕句》《贈李白》《兵車行》《麗人行》等主要作品,大部分詩都是在游玩時寫的,要么送給朋友,要么用來謀生計。后一階段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風格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詩句中大多描述了他所看到和聽到的悲傷,但也感受到了土地和人民的關切,主要作品有:《月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哀江頭》等。如果教師組織閱讀時選擇杜甫的作品分時期去閱讀,學生將了解杜甫寫作情緒的變化,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杜甫的創作思想,有一個清晰地背景去幫助他們分析杜甫的詩。
進行文本選擇時將類似的片段一起導入,以便學生可以認識這樣類型的寫作方式并更好地理解詩句的點睛之處。次級教科書中包含的文本類型僅包括六個類別: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和詩歌。在選擇文章時,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選擇相同的復雜程度,并可以對教科書中的選定主題進行排序,并教學生分組閱讀。
例如,教科書初二年級上冊第三章和第四章都是說明文本,第三章是事物說明文本,第四章是事理說明文本,在學習這兩章時,可以直接使用章節的現有文本進行小組閱讀訓練,或者可以重新選取像《說窗》《飲食不宜過燙》《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如何給地球降溫》等文章,通過小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各個方向的解釋性文本,并幫助他們了解事物說明和事理說明的區別。或者高中教科書是眾所周知的書籍,書本后都有推薦的名著書本,所有選定的書目都是著名的中外書籍,如果教師引用人物的角色或小說的故事情節和風格,可以使用這些書目,選擇和重新組織文章組可以簡化課程并提高閱讀興趣。
主題以不同的方式組織,但只有讓教師和學生有機會思考的主題才是好主題,學生可以在這個空間中發揮創造力,與文本本身進行交流,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想法發展構建新知識體系。
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文章作品出現,讀文章的時候最不能避開的就是它的時代背景信息,結合背景才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的故事,故事的人物和情節發展代表了作者怎樣的情緒。按照時間脈絡來閱讀文章,這種閱讀方式放在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閱讀中具有很顯著的效果。
比如李白,這位著名詩人的詩詞一直以浪漫灑脫聞世,初看他的作品,確實能看到很強的浪漫主義氣息,通篇的夸張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他思維的廣闊。但是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來看,從李白讀書到出游,他的詩詞已經開始展露浪漫夸張的氣息,這很正常,因為此時的他年少意氣風發。而三十之后的李白,在長安蹉跎歲月、西游后供奉翰林、安史之亂后多次入幕,最后窮困潦倒之際溘然長逝。這期間李白的詩歌有多首聞名于世,如《永王東巡歌》《早發白帝城》《臨終歌》等,依然充滿著昂揚向上的積極情緒。
只有結合作品背景,感受不同時間脈絡上李白的遭遇和所作詩歌,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本人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浪漫的詩詞特點。因此根據時間脈絡去閱讀文章,能夠感受到作者隨著人生的發展,不同的境遇帶給他的不同感受,從而在作品中體現出來更深層次的精神,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和作品的內涵。
綜上所述,學習閱讀一直是中國教育的熱門話題,而且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它的美在于對文章本身的思考分析、文本之間的比較閱讀和對文章的綜合閱讀等。我們一直在學習閱讀,目標是讓學生更活潑,讓學生對語言比對語言教育更感興趣。小組閱讀在文學中打開了一扇新窗口,讓教師發展其優勢,并為教育保留熱情的心。這種小組閱讀的方式如果有機會應用到中學教學中,就能為中國教育創造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