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毙W語文教材中的 “看圖學文”, 是圖畫與文章密切相結合的一種講讀課文,是語文教材中的一種特殊課型。教好看圖學文,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聽、說、讀、等方面能力全面、和諧的發展有明顯效果?,F結合幾年教學實踐,淺談如何巧教看圖學文,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看圖學文,看圖是基礎。教師首先應該教給學生看圖的方法和順序,不同的看圖學文,有不同的觀察要求。一般地說,看單幅圖要從整體出發,先將整個畫面總的看一看,看畫面上的人、景、物都有些什么,然后按一定順序,一部分一部分看清楚、看全面,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把各部分內容聯系起來觀察。如教《桂林山水》一課,根據課文圖美句優的特點,我采用圖文結合,以圖助讀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畫面:(1)遠看彩圖,桂林的山、水是怎樣的?課文哪個句子概述了桂林山水之美?(2)近看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點?課文怎樣描寫的?(3)看了彩圖,你有什么感覺?課文是怎樣總結的?
看多幅圖時,要引導學生先統觀幾幅圖,看看合起來講的有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按觀察單幅圖的方法,逐幅圖仔細觀察,看懂每幅圖的內容,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將幾幅圖聯系起來,進行觀察思考。如《烏鴉喝水》展示了烏鴉喝水的全過程。教學時,我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與“烏鴉”扮演者一起利用教具進行演示:烏鴉口渴找水喝—找到水—喝不著—想辦法—喝著水的故事的全過程。通過學生參與,邊聽邊看,強化了觀察印象,加深理解了畫面內容,這樣,學生就比較系統、完整、形象地觀察到烏鴉喝水的發展過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不少看圖學文是反映我國名勝古跡,山河壯麗及社會主義建設新貌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以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外界景物,看圖入境,以境激情,引起共鳴,陶冶學生美的情操。例如,《船過三峽》一課,運用幾組比喻,寫活了長江三峽的山奇、水急、船險,配以神女峰的神話傳說,給神奇的三峽風光增添了神秘色彩。教學“山奇”時,先讓學生說出怎樣“奇”?課文從哪些方面寫的?(如陡—刀砍劍劈,高—云霧繚繞,怪—像蘑菇,像仙女)。然后,展示彩圖,讓學生口述“三峽山奇”的重點句。教好“山奇”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領悟“水急”“船險”。總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不同領域去發現美、欣賞美、感覺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逐步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看圖學文雖然是從訓練、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還在于幫助學生發展思維想象能力,培養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教師必須創設富有創造性的情境和氣氛,要抓住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多思,讓學生多問,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創性,這是啟迪和開拓思維的重要途徑。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順向思維定勢,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為了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師可出示掛圖,手勢示范,有意設計這樣的問題: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學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學生的看法則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撲的時候,獵人剛好一槍把狼打倒了”“狼向前撲的時候,由于用力過猛,一頭撞在前面的樹上昏倒了”等。這一部分學生已突破思維的定勢,從相反的方面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象和讓小羊活下來的意愿聯系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這樣不僅啟發了學生求異思維,而且發展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看圖學文教學中,要發揮圖文的潛在魅力,進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激發學生潛在的智慧,引導學生看、讀、思、說,把發展思維和語言貫徹在教學的始終??磮D時,要鼓勵學生盡量想人未所想,思人未所思,質疑討論,各抒己見,用自己的一句話或幾句話,準確地講述圖意。在學生理解圖文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復述、背誦、評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教《翠鳥》一課,我指導學生觀察一種動物,然后,讓學生仿照《翠鳥》第一自然段,靜態翠鳥外形或第三、四自然段動態中翠鳥捕魚的情形的寫法,先用幾句話說說后,再把它寫下來,進行片斷仿寫練習,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總之,對看圖學文的教學,既要“看圖”,又要“學文”,更要圖文結合;既要訓練學生觀察靜態的畫面,又要多讓學生去描繪蘊含大量動態信息,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訓練的圖畫;既要進行觀察能力的訓練,更要充分發揮載體的作用,立足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看圖學文”這類課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