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詩詞是學生語文學習階段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欣賞古詩詞對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有較高要求。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于其表達形式多樣、言簡意賅等優點被大眾所熟知,同時也是教師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而古詩詞所隱藏的審美情趣、品德修養等優秀特質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突破學習思維禁錮、完善自身品格。教師應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從文化傳承、審美意識建立等角度切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美的定義是廣泛的,個體之間的審美觀也存在一定差異。高中生群體的學習壓力相較于小學初中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導致部分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產生懈怠消極的心理,并將語文學習定義為“死記硬背”。而古詩詞本身意象豐富,其既可以表達出豪情萬丈,又可以表達出婉約風情,可以說是內蘊極其豐富。但縱觀高中生現有的古詩詞學習情況,普遍存在對其不具備足夠的審美認知,但語文從某一角度可以說是一門欣賞美的學科,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語言美、藝術美等多種美學形式,這既能幫助其提升文學欣賞水平,又能使個人審美觀得到良好發展。對此,教師應嘗試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審美鑒賞,進而帶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質的飛躍。
如教師講柳永的《雨霖鈴》這一課,該詞作為婉約派詞人柳永的經典之作,無論是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還是從詞中所透露出來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都值得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和體會。為了給學生打造一個生動的詩詞審美場景,教師可提前制作對應的教學視頻。視頻中教師盡量還原詞中所描述的“在煙雨蒙蒙、寒蟬凄切中長亭送別,蘭舟催發卻不忍離別”的場景,并配上哀婉低沉的背景音樂,使整個視頻能在播放過程中渲染出悲傷、幽怨的氛圍。而后學生觀看視頻,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該詞中的意境之美。隨后教師再對“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等句子進行講解賞析,使學生在原有的情境氛圍基礎上對技巧之美有更深的體悟,從而令學生逐漸明白詩詞審美的重要性。
思維的存在與否決定人類能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相關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語文歸根結底是應用型學科,學生可以通過運用在語文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來完成人際交往、社會交流等多項活動。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思維,教師在此階段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完善個人思維。古詩詞中看似并無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的可用性資源,但實際上古詩詞教學中的“咬文嚼字”能為學生提供思考推敲的平臺。所以,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可從“煉字”切入,促使學生在尋找“詩眼”的過程中反思自身語言運用能力的不足之處,進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如教學《琵琶行并序》,該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句被世人所稱贊。為了使學生在該課時的學習中快速掌握該詩的精妙之處,教師可設計對應的問題。首先教師在正式教學前要求學生通讀全詩,并且向學生提問:“你們覺得哪些句子最吸引你們?”以此使學生有明確目的去了解詩句。而后教師再收集學生答案:“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等,在后續的知識講解中將學生答案一一進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從詩句意義、修辭手法等方面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師再對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覺得詩句中最為重要的地方是什么?”以此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學會在縮小詩句格局的前提下分析詩句,將腦海中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促進思維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實力成為評價一個國家國力是否強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文化傳承顯得尤為重要。今天,青少年“崇洋媚外”的現象愈發泛濫,但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對此并不以為然,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國外的節日文化如數家珍,對于我國本土傳統文化的精髓卻知之甚少。對此,教師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可基于高中生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這一現狀來融入文化傳承與理解,觸動學生心靈,在課堂上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讓學生主動吸收、接納傳統文化,并了解和承擔起個人所承擔的文化傳承責任。
例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學中,該詩主要抒發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感嘆,很好地凸顯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對此,教師可重點將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與當代社會聯系起來,引發學生心中的愛國熱情。同時,教師還可將我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聯系起來,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對民族、社會、國家的發展更加關注,從而產生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總而言之,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語言構建與應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充分表現出來。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心理,盡量將復雜的古詩詞教學設計成學生所喜愛的事情,同時將課堂融入更多的現代科技元素,令學生能擁有一個現代化課堂,進一步推動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