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內容,創設出生動、鮮明、具有感染力的情景的一種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再現課文所包含的情景,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情景式教學模式,借助情景式教學的獨特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化解學生被動學習的尷尬局面,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語文學習。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灌輸知識,不但會讓課堂氛圍變得枯燥乏味,磨滅學生學習熱情,還會導致學生形成依賴性,最終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埋下隱患。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刺激下對文章有所感悟,使學生主動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解讀文章的內涵。
例如,在《祖國山川頌》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課文意象,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景。首先,教師借助多媒體突出課文意象,讓學生真實感受祖國自然風光。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動態情景:千年積雪的珠穆朗瑪峰、草樹蒙密的西雙版納、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大自然的季節變換、唧唧的蟲鳴、金紅的果子等。然后,分析意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分析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比如,唧唧的蟲鳴,慶祝著新生的快樂,展現出祖國萬里江山盎然的生機與活力,景中有情,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代表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體驗中更好地理解文本意象所代表的思想情感,體會作者的心境。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旨在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景刺激下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教師不能只關注淺層次的動態圖畫,而是要引導學生理解情景背后的思想情感。
高中生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缺乏知識經驗,有時候,他們很難看到語文知識背后隱藏的深刻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障礙,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缺陷,有意識地借助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思考語文知識背后的隱藏內涵,促使學生開闊閱讀視野,實現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目標。
例如,在《我與地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并促使學生踐行感恩。教師可借助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景。首先,提出問題:媽媽為你做了什么?你能分享一件和媽媽的小事嗎?這些問題是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驗,從生活小事出發回想與母親相處的情景。比如,有的學生談到了媽媽多年如一日照顧自己;有的學生談到了生病時母親不辭辛勞照顧自己;等等。這些是學生感恩之情的外在表現,但是也難免存在泛泛而談的問題。緊接著,教師步步緊逼,提出反思性問題:我們的媽媽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數都數不清。那么,你為媽媽做了什么事?你是否堅持了這個行為?你是否覺得堅持干某件事十分枯燥?在問題啟發下,學生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就不再是膚淺的泛泛之言,而是思考如何感恩母親、如何堅持不懈地感恩等問題,這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來說大有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缺乏知識經驗,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答案,而是要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把握文章背后的深刻內涵,從而實現完善學生思維的目標。
教師可以借助表演活動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表演活動中表達自身真實想法,促使學生不斷內化所學知識,這對于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鴻門宴》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設計表演活動。表演活動是促使學生把握人物特征,親身感受人物性格特點的重要方式。學生在設計表演活動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希望更加全面地認識人物特點。比如,有一個學生,表演了項羽這個人物,為了使人物更加豐滿,他收集整理了各種與項羽有關的歷史資料。比如項羽指揮的巨鹿之戰,是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項羽是一個軍事家;《鴻門宴》中的項羽聽不進去謀臣的勸諫,剛愎自用,所以項羽非常自大,等等。這種多樣化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文章。然后進行表演的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表演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在評價反思中更好地認識文本。比如,在表演活動中,學生表演的劉邦坐在項羽的上位,此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了《鴻門宴》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了當時楚軍漢軍在軍事實力、占領區域等方面的差別,促使學生認識到項羽的社會地位高于劉邦,從而讓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表演活動創設教學情景的過程中,需要指導學生不斷完善表演設計,促使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如此才能讓學生更好理解課文的本質內涵。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學生的思維缺陷,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需要重視情景式教學模式,通過各種手段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如此才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