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年,我擔任高二音樂班的語文教師。開學一個月,文言文背誦成了一個大難題。無論怎么檢查,《離騷》五、六段還是有一半學生背不過。我打算結合音樂生的特點,探索唱誦記憶古詩詞的方法。在學生唱誦《離騷》之前,我對文章內容及唱誦要求作了明確的指導。
分段解說。第一段,作者哀嘆“人生的艱難”,作者具有崇高的美德和自我約束的修養卻被貶黜,并被加上罪名,文章既表達了作者對這種不公待遇的嘆息和不滿,又表達了作者為實現理想“九死其尤未悔”的決心。第二段,作者進一步說明自己“朝誶而夕替”的原因,君王不察、小人的嫉妒誹謗、時俗的工巧和“偭規矩而改錯”、人們的“背繩墨以追曲”和“競周容以為度”,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現象的控訴。第三段,作者是失意和孤獨的,但自己“寧溘死以流亡”也不與他們同流合污,并用“鷙鳥”和“方圜”的例子表明自己“屈心抑志”“忍尤攘詬”,保持清白而獻身正道。第四段,作者進一步反省自己,既然“進不入以離尤”,我還是退隱繼續保持和修養自己美好的品德。第五段,作者想明白了,眾人不了解我沒有關系,只要我的本心確實是美好的,只要我光潔純美的本質沒有受損就好了。第六段,作者游目反顧,自己衣飾“方菲菲其彌章”,光彩照人。“余獨好修以為常”,意志更加堅定,信仰更加明確。即使體解的刑罰,也改變不了自己。反省明志,斗志彌堅。
總體介紹。文章顯示出詩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勢力作斗爭的精神。詩人對奸邪小人極為憤恨,因而不遺余力地反復加以揭露和抨擊,斥責他們競進貪婪,嫉妒成性,隨波逐流,黑白顛倒。詩人還揭露了楚君的過失,說他反復無常,荒唐糊涂,寵信奸臣,疏遠忠良,善惡不辨,致使詩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這些都顯示了詩人同黑暗勢力作斗爭的高貴精神。文章還體現了詩人堅持正義的剛毅不屈。他堅信真理和正義的存在,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他始終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潔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謠諑”誹謗,遭受種種迫害打擊。可是,詩人卻在詩中反復申明他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在打擊和迫害面前決不動搖,巋然如山,堅強不屈。我們創作的曲調要體現屈原的高潔人格,既要表達出屈原的堅強不屈,也要表達出屈原的嘆息與憤恨。
因《離騷》篇幅較長,在音樂創編時采用了分段創編的方式,學生依據自己的音樂儲存量,在力求音樂與文本意境相符的前提下,為每一段選取相對適合的音樂作品進行旋律套用,旋律和文本內容不相符的地方適當調整。這一方式學生上手比較快,并能迅速掌握,成型的作品在學生中間傳播迅速,達到了幫助學生記憶的效果。各個段落選取的旋律為第一段《專屬味道》,第二段《三寸天堂》,第三段《老男孩》,第四段《父親》,第五段《最長的電影》,第六段《時間煮雨》。
《離騷》唱誦一周之后,提問之前沒有背過的學生,除一兩個之外其他同學都能熟練背誦,心里按捺不住地高興。這時一位音樂老師不無擔心地對我說:“賈老師,我需要提醒你,古詩詞是非常高雅的作品,你讓學生配上《老男孩》的曲調去唱《離騷》,這不是胡鬧嗎?”這位老師的幾句話,猶如澆在我身上的一盆冰水,使我不再感覺良好,并且開始自我懷疑。于是向領導求教,教學主任的一席話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說:“大俗才能大雅,剛開始一定不能把要求定得太高了,否則就把這條路給堵死了。”校長是課程設計的專家,她指導說:“我們處于基礎教育階段,搞詩樂創編,學術性不要太強,只要曲子和情感結合得好就叫創新。”辦公室的同事們也說,我們現在想要的是好的背誦效果,可以不用非常高雅。終于,我從自我懷疑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他們為《孔雀東南飛》第9段和12段、《登高》、《錦瑟》都譜上了合適的旋律。
在之后的唱誦過程中學生還運用了和聲、重唱的方法,使旋律更富美感。學習《蜀道難》時,我們學唱了少司命的網絡歌曲《蜀道難》。經過一個半月的唱誦,迎來了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后,音樂班古詩詞唱誦記憶效果初步顯現:10分的名句默寫題目:7分以上的人數是21班(音樂班)24個,19班13個,20班12個;6分以上的人數是21班33個,19班22個,20班17個。(19班、20班的語文成績平均分比21班低10分)
元旦學校組織“古韻新唱”比賽,我們把取得的成果和創作的過程編成了一個課本劇參加演出。排練時間非常緊張,只有一周的時間(每天一節自習課),我和學生串臺詞,進行合唱排練,給樂曲加上簡單的樂器伴奏,加入舞蹈表演,演唱過程中還加入了b-box與rap,忙得不亦樂乎。后來又請來學校音樂老師為我們指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次排練,我們的表演贏得了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高度評價。在排練節目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才智;看到了他們的巨大潛力;認識到只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才可以激發出他們的創作熱情;認識到老師給學生一份信任,學生定會給老師一份驚喜;同時也認識到音樂學科老師的加入會使我們的詩樂創編之路越走越寬闊。
我們反思這段時間的探索有以下收獲。
第一,一是堅持,二是找對詩樂創編的人。
第二,詩樂創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加強記憶,不能也不必學術性太強;剛開始以套用流行歌曲曲調為主,不合適的地方自己調整,鼓勵獨立創編;只有創作出學生喜歡的曲調,才能夠集體唱誦,但是學生喜歡的曲調不一定很高雅。
第三,《離騷》配曲唱誦完成之后,我們在社團活動時想配上相應的樂器進行演奏,結果不是很理想,我們太高估了學生的音樂演奏的水平,學生用鋼琴演奏一首曲子需要練習很長時間,吉他和二胡可以在短暫練習后進行伴奏。因而得出結論,小的樂器伴奏可以加在詩歌唱誦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唱誦的興趣;大的樂器(如鋼琴之類)的伴奏不適合加入,否則會浪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得不償失;可以考慮讓學生加上拍手之類的簡單的節拍動作。
第四,學生有巨大的潛力,只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才可以激發出他們的創作熱情,老師給學生一份信任,學生給老師一份驚喜。當然,我們的目標任務需要既有可行性又有挑戰性,這樣學生才不會有畏難情緒,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
第五,在對《離騷》進行詩樂創編時,每段由不同學生改編,每段文本音樂不同。所以使整篇的創編音樂缺乏整體性,在后期創編中我們會注意引導學生創編詩詞音樂的整體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