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講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創新意識。這就強調高中生寫作文必須表達真實情感,這種表達絕不可包括虛情假意,胡編亂造和矯揉造作。
語文是知識傳承的橋梁,我們的先人前輩給我們留下了種類繁多的文化瑰寶,如抑揚頓挫的唐詩、纏綿婉約的宋詞、動人心弦的元曲和曲折離奇的小說,對于我們而言,這不正是一次次文化的熏陶嗎?
對于在校的學生來說,學習語文首要是寫好作文,90%的高中尖子生們都有較強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然而,在高中生的作文里充斥著虛情假意、大段平鋪直敘,讓人讀來味同嚼蠟,有的學生還留戀自己老套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溫情故事。這樣的文章不說打動讀者,就連他們自己看來也是無味、無趣。不但故事沒有新意,而且學生也在一次次的胡編亂造中泄氣,失去寫作的信心與興趣。
所謂“真實”的寫作,不僅指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還要求學生所表達的情感與自己真正體驗到的情感一致,所闡述的思想與學生達到的思想認知一致,所描述的故事情節與客觀實際的生活一致。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用表面的觀點正確——“立意高”犧牲了學生作文的真實性,導致學生作文虛情假意化、政治口號化、思想低幼化等。葉圣陶先生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高中作文情感失真現象是相當嚴重的。在高中學生作文中,我們常看到為取悅他人說冠冕堂皇的話,或者故作深沉講些金玉良言。亂用比喻、想象、夸張等修辭手法,更有甚者,模仿他人的思維和文法進行套作,失去自我,把別人的思想情感偷梁換柱,把別人的文法照搬照抄,缺失了原本真實的自我,形成虛假文風,生搬硬套名人名言,為使作文變得“內容充實”而添加不著邊際的虛假事例,在對某些社會熱點、名人軼事還沒有深刻認識前就高談闊論、妄議好壞等。
當然,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我們不能忽略教師本身在實際作文教學中的硬傷。有的老師在作文教學中過度強調寫作的時間要求,導致學生急于完成作文,寫作草率,隨意編造一些假大空的話來應付了事。有的老師過度追求故事新或結構巧,作文寫作課演變成為技術課,教學生如何編作文、抄作文,學生在寫作過程當中索然無味,當然不愿意去挖掘生活中的真情實感。
因此,作文教學首先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其實,很多學生并不是沒有反映真實情感的素材,而是缺少觀察、發現真情實感的眼睛與心靈。因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不但可以增加其寫作的源動力,而且能夠有效地改善他們在作文中所表達情感的失真狀況。
其次,教師在寫作指導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各種方式發現學生內心潛在的情感因素,鼓勵他們有個性、大膽地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比如設置真實情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后再寫,也就是先生活后寫作的方式,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通過各種寫作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生活積累,開闊視野,提供源源不斷的習作素材,使學生萌發表達的沖動,將生活中的真實感受落于筆端。貼近生活的作文,學生愛寫,有內容寫,寫得無拘無束,能充分體驗到作文帶來的歡樂,也就不會存在感情虛假,無話可說、無情可抒,然后想著去造假意抒假情了。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生活,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慢慢地培養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去偽存真的評價標準,通過現象去認識其本質。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把外在的需求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需求,然后真實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
因此,對學生寫作進行正確的引導,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各種情況,給學生更加近乎人性的評價,更加注重學生作文內容的真實性與人文性。教師如果改變作文評價中重形式輕內容、重技巧輕本質的陳舊觀念,學生作文失真情況也就會得到改善。
總之,作文求真其實包含兩層意思: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浮游無著、不著邊際的話;從態度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種油滑輕薄、浮夸世故的樣子。
高中學生正處于求真求美的年齡階段,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響,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成熟前的動蕩,有巨大的波動性,缺乏對社會與世界更深刻的了解,缺乏自身較為完善的道德、價值觀,因此在作文過程中出現感情失真是常見的。情感失真的存在既有個人、教師、家庭學校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及社會各屆的勠力同心。作文教學應該從學生表達真實情感,寫真話抒真情方面下功夫。一切以學生的需求為核心,順應學生的心理要求。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真實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站在理性的角度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呂叔湘先生也說:“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作文中是否有發自內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優劣的一個重要尺度。作文應以敞開心靈,表現個性,真實坦白地抒寫自己為創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