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基礎性課程,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有些教師過度強度智力教育,所以讓學生機械性、重復性的識字、背誦,導致語文課程的學習氛圍比較沉悶,讓小學生感受不到語文課程學校的價值與樂趣。小學語文快樂課堂文化的建設,就是要帶領學生踏上快樂的語文學習之路,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打造出快樂的課堂,讓快樂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得語文欣賞的愉悅感和快樂感。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都在倡導課堂文化的建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把課堂新文化建設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以便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就快樂課堂文化的建設策略進行探討。
基于小學生的學齡特征,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要想讓小學生開展自主、高效的學習,就學生激發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普遍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大都活潑好動,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多元化的游戲式課堂,讓學生能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樂。語文的很多基礎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游戲得到掌握,學生同時還體驗到了快樂、愉悅感。
比如,在蘇教版《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時,教師在講解完課文內容后,可以挑選幾名同學,讓學生自主選擇扮演人物角色。在學生分別明確自己的角色后,教師講解游戲規則,要求學生按照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情境演練。隨后,由學生扮演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角色開始對話,并就“三顧茅廬”的過程進行游戲化的展現。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不能強制學生扮演游戲中的某個角色,并且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自由空間,不能干預學生的游戲進程,只需在關鍵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即可。通過這種角色扮演游戲活動的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氛圍會立即活躍起來,快樂的課堂氣氛油然而生。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語文知識,這些語文知識相對來說是很枯燥的,學生在學習中會覺得難懂,同時記憶起來也存在著較大困難。如果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掌握不了基本的知識,還可能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感到厭煩,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樂的學習,教師可以及時在課堂上引入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受到創設快樂話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感。
比如,在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對于一些形近字的教學,語文教師即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更加直觀的展示,也可以編排兒歌,配上背景音樂,進而打造快樂學習氛圍。如學習辨別形近字的兒歌“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頭就是夫,夫字兩點夾夾牢,夾子站好來來來。”兒歌生動有趣,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學習,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很快就掌握了原本枯燥難懂的生字與生詞,同時避免記憶錯誤,整個課堂上還充滿了快樂、愉悅的氛圍。
小學語文快樂課堂文化的建設,需要的是輕松愉快的氛圍,同樣也需要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有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營造出快樂的語文課堂文化,需要首先確保有著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讓學生喜歡老師,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加強交流,讓學生對老師不再有距離感,從而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和老師才能相處更加的融洽,才能獲得高效、快樂的課堂文化氛圍。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淡化自己在語文課堂上的權威,減少機械性的知識灌輸,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教師只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引導作用即可,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積極的融入個人的思考,獲得理想的學習成果。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再課堂的末尾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對“水滴穿石”的認識,或者以此為教學載體,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演講比賽。這樣的教學方式,老師和學生都喜歡,一舉兩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種課堂互動方式來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對于小學快樂語文課堂文化的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建設快樂課堂文化,能夠對語文課堂教學形成有效的促進,值得小學語文教師效仿和借鑒。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不斷創新,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嘗試,將快樂教學的理念融入其中,有效豐富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學習的樂趣,愛上語文,促進語文學習情感的積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