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擴展學生課外閱讀的范疇、提升課外閱讀的質量,統編版教材在單元“語文園地”中適時地設置了“快樂讀書吧”欄目。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冊數、不同的單元,編者所設置的“快樂讀書吧”都極富特點,緊扣這些特點展開教學,是引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閱讀的基本保障。為此,教師就應該緊扣“快樂讀書吧”的設置特點和用意,將其納入到統編版教材教學體系中,為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形成助力。
考慮到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統編版“快樂讀書吧”的設置一般都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用鮮活的圖片激發興趣,用簡潔的文字推薦介紹,對學生形成思維激活地雙重合力。因此,教師就需要理解并洞察編者的良苦用心,充分整合教材中的形象圖片資源,激活學生的認知動力。
比如,統編版二上中“快樂讀書吧”繪制了扮演老虎的“不高興”與工程師“沒頭腦”交流溝通的畫面。對此,教師就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置: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直接介紹人物的名稱,從而順勢呈現“快樂讀書吧”中所推薦的書本;隨后,出示書本的封面,并相機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和作者,讓學生自主性觀察和瀏覽書本的目錄;緊接著,運用教材中所呈現的插圖,組織學生猜測:這幅圖畫了什么?這兩個人物為什么會叫做“沒頭腦”和“不高興”,你覺得這兩個人物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雖然很多學生并沒有讀過這書本,但這一系列的問題并不是要為難學生,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借助教材中的這幅插圖進行聯想和猜測,從而驗證自己猜想的思維動力。
在學生進行猜想和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集中朗讀了一段書本中的典型語段,很多學生的猜想初步得到了驗證,有的學生猜測錯誤,但這一切都無關緊要,關鍵是通過這樣的觀察、猜測和驗證,將學生的思維全部浸潤在書本中,有效的提升了對書本的閱讀渴望。
學生本身就對自己身邊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之心,教師的教學價值并不是要幫助學生消除心目中的問題,而是要在激活思維的基礎上,讓學生的思維意識充滿各種不同的問題。因此,在踐行“快樂讀書吧”時,教師就應該借助問題引領的方式,將學生的閱讀思維向深處引領,促發學生內在的認知欲望,更好的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
比如,在三上“快樂讀書吧”中,編者向學生推薦了印度大作家、詩人泰戈爾的《愿望的實現》,這是一篇想象離奇、趣味十足的故事,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維規律,是很多學生內心世界的發聲者和代言人。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之前,先預設了這樣的問題:1.你們是否有過幻想自己一覺醒來就變成大人?2.是否想象過在周末不要做任何作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3.自由讀一讀泰戈爾的《愿望的實現》,其中哪些愿望也是你在生活中經常會夢想到的?
從教師設置的三個問題來看,就不難發現這三個問題其實不僅與文章的內容密切相關,同時也巧妙地鏈接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的深入閱讀提供了方向。
統編版教材中“快樂讀書吧”的設置最大的特點在于,編者不僅僅呈現了豐富適切的閱讀內容,同時也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向學生滲透了課外閱讀的方法。這就決定了教師不能做一個閱讀課外的“甩手掌柜”,而需要整合“快樂讀書吧”所呈現的內容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好這些方法。
以“快樂讀書吧”推薦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本書為例,教材編者就揭示了閱讀這本書的基本方法:先閱讀書本的目錄,然后大致猜測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再聚焦相關的語段,印證自己的猜測思維。通過實踐,教師就可以發現在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時,使用書本目錄可以讓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形成整體性地大致了解,從而形成“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效果。在讀完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閱讀《七色花》就可以嘗試將閱讀《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方法進行實踐遷移:主人公在書本中一共有哪七次愿望實現了,你覺得哪一次是最有意思的?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一張目錄,便于學生運用目錄對文本內容進行檢索。
統編版教材中“快樂讀書吧”所推薦的內容豐富多彩,文體樣式也是各不相同,分別涉及到童話、兒歌、寓言、神話等。教師不能讓這些閱讀的資源零散推進,而需要在學生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之后進行統整辨析,緊扣一類中賞析歸納,在不同類型中進行對比強化。比如,統編版三下“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了寓言類文本,教師就不能讓學生糊里糊涂地自由閱讀,而要緊扣教材中呈現的寓言《曲突徙薪》為抓手,教師先讓學生默讀寓言故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文本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緊扣人物的言行細節,感受寓言故事中的荒誕之處,并思考這則寓言給予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在這樣的教學引領過程中,學生的身心完全浸潤在賞析的過程中,從一篇向一類的拓展提供了抓手。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挑選出獨具特色的篇目,組織學生進行深入閱讀,真正為學生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行了必要的鋪墊與儲備。
從最近使用統編版教材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其實并沒有真正揣摩出編者在很多欄目設置上的用意,其中就包括“快樂讀書吧”。這一欄目最終目標是要通過扎扎實實的閱讀實踐,積累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在這一過程中,就嘗試采用了課外閱讀進度表和學習單的形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情況進行有序推進和監控,及時掌握學生閱讀實踐過程中的真實情況,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地生長服務。
比如,“快樂讀書吧”中推薦閱讀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一共有58個短小精悍的寓言小故事,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教師按照兩周內閱讀完的速度對這58個寓言故事進行規劃,每天閱讀4-5個故事,并組織學生在閱讀之前針對這一規劃,自制閱讀進度表,對每天的閱讀量、閱讀速度進行調整。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制作讀書卡、記錄單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及時地進行記載、反思,并進行閱讀感受的交流分享,讓學生的課外閱讀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走得有效。新課標積極倡導要落實學生的自主性閱讀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手,畢竟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有限,他們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領,才能逐步養成自主性閱讀意識和能力,為學生閱讀能力地形成助力。
在學生精神成長的起始性階段,我們要與學生一起成長,做學生成長的導師,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讓學生在讀書實踐的過程中汲取營養,提升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地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