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中最常見的手法,可以說課堂教學離不開提問,提問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實際教學的質量。富于技巧的提問,往往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盡管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多種方式地提問已經被廣泛運用,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設置不合理,缺乏拓展空間,設疑不靈活,學生興致不高,缺少師生雙向提問互動的現象。
那么,如何把握提問的技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激發學生的想象與拓寬思維中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活動氛圍呢?毋庸置疑,應優化提問策略,強化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創新提問方法,突出提問的目的性,如此等等,都是值得我們為之探究的一些實質性問題。
“課堂教學提問”是教師手中掌握的“常用武器”。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于一些問題的引出,往往從提問中來營造。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提問是一種學問,要強調預設的重要性,要突出每一個問題都是精心設計的主題。當然,對于語文課堂中的主題,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來抓住重點,提升教學質量。
比如,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對于文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其中的“閑人”是該句的文眼,也是很容易被誤解的關鍵點。從課文的注釋來看,“閑人”被譯為“清閑的人”。對于“清閑的人”,如何理解,如何確立其內涵,從課文所交代的背景來看,蘇軾因為遭妒而被貶,仕途不順暢,所以才有了閑情逸致。對于“閑人”,并非是清閑的人,無事可做的人,而是對情志的一種抒發和追求。從本文教學實踐來看,教師首先要對蘇軾的生平背景進行交代,要帶領學生從文中挖掘彼時彼刻的心境,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教師提出問題“蘇軾將自己比作‘閑人’,其用意是什么?”這自然會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和深層次思考。
對于提問的設置,還要具有啟發性,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增強問題的關聯性。比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作為魯迅的作品,首先要對魯迅個人進行介紹,了解他的性格、特點。我們從魯迅的作品中了解,魯迅先生最喜歡“孔乙己”這樣的人物。魯迅本人對孔乙己的定義是什么?他是如何來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呢?同樣,對于悲劇來說,易卜生提出悲劇是“社會性問題”,莎士比亞提出的悲劇往往從“人物性格悲劇”上來定型,古希臘的悲劇多為“命運式”悲劇。
相比而言,魯迅在《孔乙己》中,對于孔乙己這個人物,到底是哪一種悲劇呢?由此,從這些關聯性的知識點來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增進學生思維的形成,既有情趣性,又有啟迪性。
語文教學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入的每一篇課文所傳遞的意義,不外乎學生從中吸取思想,增進思維。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激活學習思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心理沖突”,通過問題的矛盾性來激發學生產生興趣,而這種矛盾性就是“心理沖突”的運用。學生面對“心理沖突”,其急切的思維是想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由此來打開學生的好奇心。
當然,有時候可以在提問策略上,利用“變直為曲”的方式,故意營造思維障礙,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反向思維。對于一些教師的直接提問方式,時間久了,學生對反思積極性就會自然而然地降低,也會對提問產生乏味感,甚至會阻礙學生對教學問題的積極性思考。因此,適當的“變直為曲”提問方式,將與學生的動腦相聯系,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比如,在《生命與和平相愛》教學中,文本中寫道:“戴維來了,一位深棕色頭發、精干、靈活的高個子青年,一臉迷惑外人的天真快樂——我這樣說是因為他除了天真和快樂,還有超出他同齡人的某種冷靜與成熟。”在對該句進行提問時,可以首先提問“戴維的天真快樂是用以迷惑外人的嗎?”當學生否定時,可以再接著提問“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戴維的性格中有冷靜與成熟?”由此,學生的思維被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想法也因此而逐漸地多了起來。這時,教師可以提出“文章這樣寫,表現了戴維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呢?”很顯然,從教師的“曲問”,讓學生從問題的拐彎中進行了深入反思,也啟發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這種提問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提問的設置要具有目的性,不能隨意,要結合文本的主旨來引領學生的思維,來激活學生的思考,來提升提問的實質性效果。
比如,在《本命年的回想》學習中,對于“既然舍不得吃色香味俱全的臘八粥,卻在吃起來的時候又沒有夠,不愿放下筷子,這兩句話之間是否是矛盾現象呢?”這一提問,迅即會產生“投石激浪”效應,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興趣,原來“舍不得吃”是因為那個年代的臘八粥太珍貴了,“吃起來沒個夠”是因為臘八粥太好吃了。看似矛盾的語句,在本質上并不矛盾,而是富于情趣的一種語言表達,更能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臘八粥的“珍貴與美好”。另外,對于提問的有效性,要避免無意義的提問,而是要從文章的疑問、反問、設問中來挖掘文本的意義。
比如,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對于“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呢?”來引領學生注重挖掘文章的特點,彰顯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情”。
課堂提問的發起,教師還要強調問題的層次性。可以從淺顯易明的問題入手,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接著展開問題的梳理,逐步深入,照顧學生“已知”,維持良好的學習興致。教師只有掌握問題的梯度層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發問,才能讓學生從中切實感受到回答問題的樂趣,保持強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學習《變色龍》一文時,對于奧楚蔑洛夫,從文中的故事發展可以展現奧楚蔑洛夫的“善變”特質。在課堂教學提問上,先從基礎性問題“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有什么特點”“奧楚蔑洛夫善變的特征是什么?”“奧楚蔑洛夫始終沒有變的是什么?”連續三個提問,將問題逐步推向思維的深度,也讓學生能夠從文中主旨上來把握人物特點,養成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同樣,提出問題后,學生的回答和反饋,并非都能夠契合問題。由于學生自身對問題的理解在客觀上有差異性,可能回答的會有些片面,或者不夠完整。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回答時,不能直接進行糾正,而是要順著學生的思維,延伸多樣化答案,特別是圍繞文章主題思想,給予學生不同的探究答案的機會。
在學習《社戲》一文中,為了突出提問的新穎性,調動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趣味,針對課文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于這一結尾,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體會?請同學們在討論中作答。
綜上所述,語文學習并非一蹴而就,對于課堂提問本身也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多元化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視角來探析答案,增進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恰當、適宜的提問,才能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增進師生互動,提高提問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