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作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不僅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更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意識到這一點,就要加強重視,在新課改背景下打破傳統,創新設計,以此激發學生,讓其在個性化作業引導下展開全新的學習之旅。具體落實時,要突出學生主體,根據其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滿足學生求知欲,以此挖掘其學習潛力。
這一作業模式借鑒植入式廣告理念,就是在語文作業中植入一些看似無關的活動,以此增加作業趣味性,讓學生在無形中培養語用能力。基于這一目標,在設計時就要結合實際,立足文本,根據學生興趣展開,讓其在訓練中體會語文學習樂趣。
在教學胡適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可這樣設計,先讓學生在一張紙上寫一段有關母親的文字,之后交給教師審閱,文字內容通過后折成不同形狀送給母親。這一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讓其在自主創作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激發自己對母親的愛,千言萬語匯成最真誠的文字,端端正正地寫在紙片上。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創作的時間,還要鼓勵互相交流,在相互合作中,嘗試折疊各種各樣的紙船,完成之后鄭重地交給母親,以此表達對母親的愛。借助折紙的形式可將寫作無聲植入寫作訓練中,一方面讓學生領會了文章主旨,深刻感悟到母愛偉大;另一方面加深學生體驗,讓其在品析、實踐的過程中完成書面練習,以此培養表達能力。
通過這一設計,充分將學生從傳統作業中解放出來,讓其在作業訓練中意識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以此激發對文本探究的興趣。長此以往,能培養學生語用能力,讓其在逐步深入中提升學科素養,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內心十分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在學習上格外在意同學與老師的看法。抓住這一點,在設計作業時就可借助展示激發,讓其在公開呈現中增強學習信心,無形中提高學習能力,為后續深入的學習訓練奠定基礎。
一般展示作業時利用教室后面的展示欄,是公開表揚優秀作業的一種方式。具體落實時,就可根據課標要求,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在完成相應內容后,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將其展示在公開欄中。這樣一來,不僅能借助展示活動激發學生興趣,還能使其堅持閱讀,在積累中提升文化素養,無形中培養了審美情趣與品味。以名著《西游記》精讀和跳讀為例,考慮其是長篇小說,一時間難以完成,就可每天布置閱讀作業,完成其中一個章回。持續下去,學生在一個月左右就能完成。在這一過程中,要聯合家長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在自主閱讀中逐漸養成習慣。此外,在閱讀基礎上要在每個章回摘抄200字以上的精彩片段,可以是優美的景物描寫,也可以是精彩的打斗場面。這樣一來,學生就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及時抒發對人物、情節以及語言等方面的感受,達到最大限度地欣賞。每次學生作業上交以后,要精選其中優秀或有進步的展示,促進學生分享交流。
由此,便能借助作業激發學生,讓其在“展示”驅動下主動參與,積極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身良好的學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經常與其家長交流,嘗試借助展示作業激發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與日常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很容易與社會生活取得聯系。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實踐作業,借此連接課堂與社會生活,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學科的認識,以此拓展視野,促進自身能力提升。
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學習資源隨處可見,作為引導者,就要充分利用資源激發學生,讓其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在教學“身邊的文化遺產”綜合性學習時,就可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文本學習的基礎上成立“尋寶小隊”,充當“探寶小能手”,利用課余時間和同學、家長走街串巷,對當地的旅游勝地、風景區以及自然遺產等展開調查。這樣一來,就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當地文化,在學習中靈活運用,以此提高其感知能力,為書面表達做好準備,奠定基礎。再如,講到“我們的網絡時代”綜合性學習時,就可組織學生從不同渠道搜集網絡流行用語,并對其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整理,在對比、欣賞中汲取語文知識。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習慣,讓其在獨立思考基礎上學會分享,無形中提升學科素養。
借助這一作業形式的設計,就能打破傳統,充分調動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在實踐中發散思維,以此促進能力提升。在這一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表現,在關鍵處指導,確保作業效果,讓教學得以優化。
總之,個性化作業的實施是優化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打破傳統,激發學生,將其從單一、枯燥的作業形式中解脫出來,還能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讓其在互助交流中培養思維能力,最終落實學科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