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難,作文難,作文課上難開顏”這是中小學生多年來的順口溜,這一問題也多年來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師。《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多媒體技術為載體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構建的開放的、多元的作文教學,為學生創設出廣闊、自主的學習環境,較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如果仍然期望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進行作文教學,已經很難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更不可能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近年來,我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在作文教學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拓展學生的想象,涵養學生的美感。”許多學生對作文缺乏興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師對作文教學千篇一律、枯燥單調,只憑一張嘴進行傳授。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起來一知半解。如果在作文課上引入現代教育手段,根據命題的內容和要求,選放有關的錄音、錄像、視頻等,以生動、真實的情感感染學生,則可大大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
例如,寫《我愛家鄉》,這個題目范圍比較大,雖然他們對本地的風土人情、建設成就見過、聽說過,但由于年齡的限制他們平時對這些不太關心,因而一看到作文題目就茫然了,不知從何下筆。在課前我搜集了大量有關我們本地風土人情的音、視頻材料,并把這些材料剪輯成一段完整記錄,在作文課上播放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這些所熟悉的名勝畫面及建設成就,如鼓樓、世紀湖、高鐵站,再配以感情豐富的講解,這些絢麗的畫面、動情的講解勾起學生美好的回憶,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寫作沖動。這樣就把“要我寫”變成“我要寫”。一節課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拿出一篇500字左右的像樣的文章。
“作文難”是學生普遍的感受,他的思維有很大的局限性,生活積累少,閱歷簡單,因而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即使平時能見到的,他們也是“熟視無睹”,不會觀察。而現代教育媒體是豐富學生感性材料的最佳方法之一。通過現代教育媒體的形象演示,可以生動地再現生活,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
例如寫《秋天》,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但多數學生沒有見過豐收的景象。這時用一體機播放秋天的景色,金色的稻田,碩果累累的果園,農家小院屋檐下成串的玉米……再配以優美的音樂,這樣,就豐富了學生對秋天的感性認識,使抽象變為具體,也激發了他們的觀察興趣,從而使作文變得生動起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還可以展現學生應該知道而沒有見過的景象。例如波濤滾滾、氣勢宏大的黃河,海上日出,一望無際的麥浪,百花爭艷的花園等,這些都能豐富學生的生活,學生使用起來,信手可得。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確與否,深刻與否,主要是由作者的分析能力決定的,觀察的結果和知識的積累決定文章的廣度,分析與想象決定文章的深度,分析與想象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我在作文教學中借助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去分析想象,例如寫日出,學生用以前學過的詞“燦爛的朝霞”,寫春天用“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那么朝霞為什么燦爛,春天為什么“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學生抽象的想象,想不出來。如果用多功能一體機播放畫面,天空、大地、朝陽的全景,學生就能分析想象“朝霞原來真的如此燦爛”。播放春光的畫面,微風吹拂大地,冰雪融化,小河里的水嘩嘩地流淌……學生就能想象出“春天來了,百花盛開,萬紫千紅”。
例如寫《植樹》,這個命題要求是寫活動,如果單單按活動的要求寫,學生基本都能結構完整地把過程寫下來。但是,要達到通過這項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目的,就給學生增加了難度,因而有的學生“皺起了眉頭”。這時利用錄放機播放春天的景色,學生植樹的場面;清清的河水,秀美的山莊,綠色的柳樹,粉紅的桃花……學生熱火朝天地忙碌著。這就喚起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接著再充滿感情地誘導:這樣美麗的春天你們熱愛嗎?師生們植樹為什么干得熱火朝天?這強烈鮮明的畫面感染了學生,喚起了學生對自己親身參加植樹活動的美好回憶,使他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欲望。半個小時的時間,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文就完成了。想象力如同奔馳的駿馬,在思維的天地里自由馳聘。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他們的作文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寫的文章也由原來的“瘦骨嶙峋”變得“有血有肉”了。
引導學生評析、修改作文,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長期以來,作文講評形成了一種“八股式”,教師把在批改中發現的普遍問題一說,抽幾篇“優、中、差”文讀一讀,學生瞪著眼聽一聽。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形式靈活,有利于信息的調控和反饋,因而也就利于學生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提高作文寫作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將學生的優秀作文配樂錄音,課堂上播放,以增強其感染力;還將作文的“典型病例”制成PPT課件播放出來,發動學生討論修改。利用電腦師生共同對有關問題進行修改,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調動大家評改的積極性,引導討論,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從語言是否通順,取材是否恰當,標點是否正確等逐項修改,使學生體會到相同的目標要求,由于寫作時取材范圍和表達方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使文章各具特色,從而開闊了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的具體做法是:選“優、中、差”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先進行比較,然后讓學生根據作文目標,親自操作,增刪、調整、推敲詞句,修改錯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就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精神煥發,搶著發言指揮別人。由于電腦的操作方便,半節課的時間,幾篇“有病”的作文經過大家的集體評議、修改均已達到作文目標的要求。然后,再把修改好的作文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讓全班同學從思想內容到文學形式,從遣詞造句到布局謀篇,全面評析欣賞,這樣,因為整個過程學生都參與了,他們品嘗到修改作文的樂趣,所以,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以很快地提高。
教學實踐表明,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作文教學是一種適應現代生產、現代科學及現代社會需要的、面向未來的教學模式,教師若能在教學中運用一系列新穎、生動、直觀的現代教育媒體,并充分發揮教學媒體在作文教學中的獨特作用,定能優化作文教學課堂目的,提高我們的作文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獲取知識,讓素質教育真正走進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