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理念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出現的,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學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最終提高綜合素質。文言文是高中語文的重要內容,學生學習文言文可以增強語感,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推動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文言文教學,努力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有趣的學習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師要注意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的結合,以此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學習興趣。文言作為中國古代的語言,記錄的是古代的故事,所以,教師可以把其中的內容轉化為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文言文的內涵。對于核心素養培養而言,創設教學情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教師可以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自由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
如在教授《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文人墨客匯聚一堂的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角色。人物年齡有大有小,愛好的事物也各不相同,彼此談論有關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重新演繹文中的經典段落,進而加深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這樣的環境新奇放松,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內在情感。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啟發的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自主學習。高中語文教師由于面臨著學生準備高考的壓力,可能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背誦能力,卻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文章的消化,學生最終學進去的知識僅僅是文章的表面,并未對文章的內在有所思考。
以《師說》為例,學生學習的時候可能只關心了背誦和考綱的部分,卻忽視了文章揭示的主旨觀點。學生對于文章內容只是知道個大概,并不理解少年天才變成庸人的真正原因。教師直接把觀點和文章內容灌輸給學生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學生的思考時間,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學習,但教學質量并不高。《師說》是一篇非常經典的高中文言文,教師可以主動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內容,比如:“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放在今天有何現實意義?我們如何預防類似悲劇的發生?”諸如此類的延伸學習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有重大意義,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對文章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啟發了他們的思維。
文言文往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如果教師能夠發現其中的美和奧秘,就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學習,形成對文言文的深刻認知。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不能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當中去,這樣才能和古人產生共鳴。深入研讀教材不單單是教師的工作,如果教師和學生都能對教材內容有著比較深刻認識,教師在課堂上從事文言文教學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教師討論更深層次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研讀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認真閱讀文章內容,如《赤壁賦》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變化,使用有感情的朗讀方式來閱讀文章內容。
學生每閱讀一次文章內容,就會對文章加深一點理解,就更加明白作者蘇軾的寫作意圖和內在情感,體悟他由滄桑感慨到積極曠達的人生態度轉變。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感知力,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方面,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展開個性解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文言文所寫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差距很遠,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只能靠積累經驗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養。但是學生這樣學習文言文也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作文概要的時候會產生模式化的弊端,學生在學習方面難以突破,這樣不符合素質教育和自主教學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喜歡介紹課文背景內容,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這樣可能會誤導學生的認知。所以教師一定要努力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從多角度來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如《鴻門宴》,如果讓學生分析項羽的性格,不同的學生應當有不同的認識才對。但是大多數學生卻因為對課文背景知識的了解,或者僅僅因為一件事來斷定項羽的功過和性格,并未從多角度認識他的性格。在認識歷史人物方面,學生可能只局限在一點一事上,沒有辯證地看待,這就極易造成知識的固化,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完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核心素養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認知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高中文言文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最佳的教學體驗,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