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人文精神是師生對自我、他人、社會的普遍關懷,而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問題。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目前,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已經深刻認識到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在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未能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沒有構建人文精神環境和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等問題,導致未能符合預想目標。由此,在整個社會都在提倡素質教育背景下,研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有重要現實意義。
高中語文教學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徑之一是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高中課文具備較高的文學價值,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挖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的文化魅力,實際感觸作者的內心情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時,大部分教師沒有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或引入與教材無關的內容特意滲透人文精神。這不僅不能獲取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深挖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如關于《離騷(節選)》一課的教學,教師在滲透《離騷(節選)》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意引導學生深挖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索本課中的人文精神,再讓學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在學生探究、深挖的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學生探究的內容,避免偏離探討話題。學生討論結束后,大部分學生都能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到作者的情懷,達到了高中語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并引導學生共同探究課文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熟練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習質量。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原則,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學習。為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師可以構建人文精神環境,組織學生布置場景,進而加深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命運的理解。
如關于《雷雨(節選)》一課的教學,為了讓學生體驗《雷雨》中的人物心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話劇表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扮演一位人物。學生扮演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分享表演時自己的心理變化,講解所扮演的人物應該具備怎樣的情感,進而分析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構建場景、扮演角色,幫助學生構建人文精神環境,如此有利于學生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心理特點,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進而強化學生對文本思想內蘊的認知。讓學生關注課文中各種人物的命運,審視當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存狀態,讓學生從課本走向現實,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人類的精神家園。
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學習,與學生接觸時間較多,因此教師的行為舉止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高中語文教師除了在日常工作中重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之外,還要充分理解教學內容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當下的高中語文教育中,大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自身人文素養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以滲透人文精神。
首先,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不斷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重視在思想品德、文學、藝術、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學習,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日常教學中無形地影響學生;其次,教師要深入理解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如《我與地壇》中作者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精神,以及作者怎樣正確面對“生死”問題。教師有獨特的理解才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重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以自身的人文精神影響學生。如此,既有利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又有利于教師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總而言之,培養優秀完善的公民是國家實施教育的目的。作為人文教育的重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具備重要意義。但是,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滲透人文精神時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教學效果偏差。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我人文素養,從教材中深挖人文精神,并幫助學生創建人文精神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加強人文精神的滲透力度,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