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正處于比較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很難長時間專注閱讀,注意力經常會分散。小學語文教師如果還是根據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閱讀,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很難得到有效提高,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開展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按照小學生的特點和愛好來選擇閱讀的方法和材料,就能夠有效的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一個小學生的生長環境、學習能力、思考方式、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知識水平等都不相同,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們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根據不同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思考來進行選擇,以避免學生們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水平、愛好等,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讓學生發表自己的個性化見解。
比如,在學習《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任意挑選課文中的一部分內容來進行反復閱讀,可以描述西沙群島的海水、魚類或者貝殼等。并根據自己所挑選的段落,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小組其他的成員來進行回答。對于小學生來說,讓他們自主的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夠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更加的投入。然后,再讓學生們根據自己所選擇的段落,在課堂之中開展自由討論,語文教師還要實時的監督,及時的糾正學生們所出現的錯誤理解。最后,還可以在課堂中開展“我是小導游”活動,讓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給同學們介紹西沙群島的美麗風景。在課堂之中,語文教師給予了學生們充分的閱讀空間和討論空間,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升。
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學生、教師之間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所以,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可以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欣賞穩重的情感表達,或者勇敢提出自己的質疑等。合理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們在課堂之中進行積極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出質疑,能夠讓學生們更加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結束了《蒲公英》這一課程的學習之后,語文教師就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假如有一天,你變成了蒲公英種子,那么你會怎么做?學生們一時之間十分踴躍,在課堂上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學生都贊同課文中第三顆種子的行為。不過也有的同學說道:“為什么不能夠落在水星上呢?讓水星開滿了蒲公英,那是多美的畫面啊”“為什么不落在南極,和企鵝玩耍”……大家各抒己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教師繼續讓別的學生針對這些質疑,發表個人看法。有的學生說:“想象很美好,但是現實實踐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有的學生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值得支持。”有的學生說:“不論如何,有夢想就要去努力追尋,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后悔”……教師全程聆聽學生們的討論,到了最后,再做出總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追夢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坎坷。努力追夢是正確的,但是一定要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不能夠天馬行空,做出不必要的犧牲。”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閱讀思想,并讓學生們發揮自己的個性,勇敢提出質疑,拓寬了學生的眼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每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即便是一模一樣的閱讀材料,每個人心中得出的感悟也都是不一樣的。小學生由于生長環境和知識背景的不同,對于每篇文章的感悟能力也有了偏差。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一定要根據小學生們所存在的這些差異性,讓他們全方位立體化的去理解文章、品讀文章、賞析文章,通過閱讀、感悟、閱讀的過程,讓學生融入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逐漸掌握所學內容。
比如,在學習《花的學校》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對“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著,雷云拍著大手,這時,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這句話進行反復的閱讀和感悟,并在課堂中分享自己是如何閱讀的。教師給予了學生發揮的空間,所以學生們能夠更加自由的進行表達。有的學生說道:“我認為這句話主要說的就是下雨之后,所有的花朵都被風和雨吹跑了,描寫的是下雨之后大自然的景象,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我將“碰觸”“簌簌”“拍著”“沖”等字眼都加重了讀音,從而體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有的學生則說:“認為這句話重點表現的是花的姿態,所以我讀的時候,就會在“紫的”“黃的”“白的”等字眼上加重讀音,表達出花朵的各種顏色,五彩斑斕”……諸如此類,學生們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每一個學生對這句話理解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更加理解課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寄托,從而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們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學生們在進行思考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牢記他人的思想,也不是親自背書,而是讓學生自己動腦,進行自主的思考,換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去創造。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碰撞知識論點,實現情感交流的過程,小學生活潑好動,還沒有自主的思考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之中,語文教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完全掌控語文課堂,創設出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充滿活力,同時還要積極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去,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比如,在學習《九寨溝》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給小學生們提問,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活動:“同學們,你們認為九寨溝最美的是什么啊?九寨溝都有什么特色景點啊?為什么要說九寨歸來不看水呢?”帶著這些問題,小學生們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提高自身的專注力,帶著思考去閱讀,通過閱讀,他們開始各抒己見:“我認為九寨溝最美的景點就是壯觀的諾日朗瀑布,是我國的瀑布之冠”“我認為九寨溝最美的景點是它的動植物資源,里面的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值得人們去觀賞”“我認為九寨溝最美的是五花海,湖水深淺不同,水草和藻類不同,所以在同一個水域上,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比如說藏青色、墨綠色、鵝黃色等,所以才有了九寨歸來不看水這樣的說法”等。作者通過全方位的描寫,將九寨溝的美景凸顯的淋漓盡致,而通過描寫九寨溝的自然特色風光,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學生們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帶入了自己的個性化感情,所以對于課文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實現了個性化閱讀。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積極營造愉悅的教學環境,豐富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做到真正的個性化閱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實現學生們的個性化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