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怡
細節描寫指的是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用生動而細膩的描繪進行展現。經典作品都不乏細節描寫,而要想更好地賞析這些作品,就要抓住細節描寫,深入探究下去,感受作品的語言魅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揣摩細節之處的語言、結構、修辭手法等,嘗試進行細致、精確的意義分析,從而實現對文本意義的透徹解讀。
品讀細節時要結合語境咬文嚼字。教師可鼓勵學生圍繞細節中的個別關鍵字進行賞析,說說其中隱藏的含義,結合作者的情感思考其為何這樣選詞。
必修二《荷塘月色》一文運用了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作者看似在寫景,實際上寫的卻是自己的心情。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抓住其中的細節部分,體會其中的個別詞句,并感受作者的情感。“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這是作者描寫荷塘邊小路的一段文字,這里的“寂寞”用來指“路”,看似不好理解,學生對這樣一個寫人的詞語卻用來寫路感到不解。但是在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深入分析后,學生有所感悟:“這樣寫看似不合理,但是實際上作者想要展現的是自己的心情。因為路很偏僻,所以人少,因為走的人少,所以讓作者感覺很寂寞。”再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下去:“作者若喜歡熱鬧,為何不選擇人多的路呢?”“作者的寂寞之情不只是來自于行路,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和個人的生活,讓他感到難以應付,所以他覺得自己齲齲獨行,是十分孤獨的。”結合語境,學生了解了“寂寞”中蘊藏的深意,更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在品讀細節的過程中,學生要有一定的語境意識。這樣才能進一步正確地理解文本語言的深層次含義。若學生脫離語境進行文本細讀,很可能因為語言的多元性和句子的多義性而發生誤讀的情況,對細節的賞析自然也不能更深入。
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誦讀活動。誦讀能調動多種感官,促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品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閱讀也能獲得更深刻的感受和體驗。尤其是對于詩歌、韻文等本身音樂性、節奏性較強的作品,誦讀能更好地體會細微處的情感。
必修一《雨巷》是一首充滿節奏感的詩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誦讀,并圍繞其中描寫姑娘的細節進行分析,說說作者寫出了怎樣的情感。為了讓學生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首先要鼓勵學生進行配樂詩朗誦,并找出詩歌的韻腳,通過標注法標出詩歌的節奏,嘗試控制誦讀的停頓處。此后要讀出情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用哪些詞句描寫姑娘,這些詞句展現出姑娘怎樣的特點,作者看到這樣的姑娘,內心的情感是什么,他最后看到姑娘離去,又是什么感受呢?”學生認為:“作者在看到姑娘的時候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但是當姑娘離他而去的時候,還是感覺心中十分惆悵,體會到了一種彷徨和苦悶的感覺。”這樣學生就通過誦讀品味出了蘊藏在細節描寫中的情感,對這首詩整體的基調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分析作品的主旨,學生就會更為輕松。
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探究作品細微處的變化,嘗試和作者形成共鳴,體會細節蘊藏的深意。特級教師韓軍認為,誦讀能讓學生懂得文字本就是有聲的,是入心的。所以,品讀細節時教師要積極運用齊讀、輪讀、配樂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作品的情韻。
在品味細節的詞句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運用比較替換的方法,將文章中的重點詞語替換成其他的詞語,然后加以比較,揣摩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替換后,可嘗試分析情感、表現能力等方面的細微差別,這樣能體會作者的用意。此外,除了替換文字以外,還可替換一些重要的標點符號,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創作的嚴謹性。
在指導學生閱讀必修二《祝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賞讀作品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寫部分,嘗試將其中的某些字詞替換掉,然后推敲作者的用意。“‘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這里的‘輪’是否能換成其他的動詞呢?”學生嘗試將其換成了“轉”,并嘗試對比,提出:“‘轉’就是轉動的意思,而‘輪’讓我想起了車輪,給人一種機械感,所以,在讀到這里的時候就讓我感受到了祥林嫂此時的樣子十分木訥。”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嘗試分析“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這里的“分明、純乎”是否累贅,能否替換掉。學生認為:“這樣能強調祥林嫂已經是一個乞丐了,同時也能展現出作者震驚的情感,所以能更好地展現人物。”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祥林嫂立體化的形象,感受到作者的筆力。
學者于漪認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要像敲釘子一樣敲入學生的心里。比較法就是一種能讓學生深刻記憶的好方法。運用替換法學生能深入到作品中,體會簡單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復雜情感,對文本細節的解讀也會更深入。
在揣摩作品細節的時候,教師還要結合作品的體裁進行分析。詩歌具有語言凝練、意味深長的特點;散文生動傳神、富有韻味;小說側重人物和情節的描寫,戲劇強調描寫對話和動作。若能結合這些特點指導學生選擇細節描寫進行分析,則學生的體會能更深刻。
以必修四《雷雨》為例,其語言細節描寫十分精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挑選周樸園和魯侍萍在多年后再次相見時的對話,讓學生結合戲劇這種文體的特點進行分析。首先讓學生說說戲劇的特點是什么。接下來就鼓勵學生沿著這個方向閱讀此細節描寫,說說這些對話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是否能展現人物的情感特點。學生發現:“周樸園在說話的時候帶有命令的口氣,告訴對方這里下人是不允許進來的,展現出了一種威嚴感。”還有學生提出:“周樸園在知道了魯侍萍不是下人后,還繼續責問窗戶是誰開的,這說明他想讓對方知道自己在這個家中有絕對的威嚴。”
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探究作品中人物的言外之意。“找出周樸園四次對魯侍萍是誰的提問,說說這幾次提問有什么不同?”學生展開對比分析,發現:“一開始他感覺魯侍萍給人很熟悉的感覺,后來‘抬起頭’發問,表示其重視,‘忽然站起’強化這種感覺,最后的,緩緩站起,則說明其震驚,連動作都不連貫了。”這樣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戲劇中對于人物對話和動作的強化描寫。
不少學生在閱讀文本細節的時候只是關注文本的語言,卻忽略了結合體裁進行分析。因此,基于體裁進行細節揣摩幫助學生打開了文本細讀的新方向,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意思。
總之,在文本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細節描寫展開探究,揣摩其中的詞語,結合文體特點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就能抓住細節描寫的特點,并借助細節描寫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情節,理解作品的人物,對作品主旨的探究也會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