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錦
《離騷》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中的重點課文,也是我國經典文學作品之一。《離騷》中屈原將自己生活經歷分為四個階段融入到四大段落之中,每個段落所表述的人生經歷和心靈感受讓人印象深刻。這部作品具有結構復雜、層次感強的特點,下面筆者從《離騷》的結構模式入手,談談這部作品的精妙之處。
文章結構層次劃分是指對一篇文章從整體結構中細化出幾個內容,從結構層次的角度安排教學步驟,此為文章結構劃分的簡單理解。而在經典文學作品的研究中,需要立足于文學作品復雜性、多層次性的結構特點,細化文章結構劃分。在多重境界全面展示的理念下,文學作品結構劃分需要具備從多種視角、不同側重點分析其存在的價值,并且觀察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人文特色、地域風貌,通過對文學作品三維展示的挖掘,優化文章結構劃分的合理性,以此提升文學作品的觀賞價值。
以《離騷》為例,該文具備明顯的結構特點,對于《離騷》文章結構的劃分需要教師與學生打破傳統觀念,突破傳統文學結構劃分的局限性,從文章內容與結構開發、創新的視角考量,通過對文章結構的了解和科學劃分,為《離騷》構建出新的結構體系。《離騷》結構鮮明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內容表達方面,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了屈原與現實的斗爭,對國家衰敗的無奈,后半部分表述了雖懷理想卻無處施展的情懷,在對國家的懷念和想要離去之間徘徊,實現了對情感的升華。
有人曾經說過,生命是一種具備差異性的統一能力,在《離騷》中,作者將自己的情感、理想、抱負和無能為力等復雜情感,通過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讓讀者從字面意思、文章內涵中均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情感感受,實現情感上的共鳴。《離騷》這部作品之所以成為文學藝術作品,主要在于作品中的情感足以震撼人心,這部藝術作品不僅是不同結構的簡單組合,更是各個結構層次的相互依賴、依存,讓讀者在文學作品閱讀中不僅收獲到知識,更實現了心靈上的情感體驗,用具備凝聚力的文章結構表達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研究者對于《離騷》文學價值見解上的差異性,也就塑造了《離騷》更加深刻的、濃厚的文學價值。
如《離騷》的結構模式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到了“苗裔”、“皇考”、“正則”、“靈均”等內容,介紹了自己的家世、出生以及名字的由來,從中可以看出屈原血統高貴、身負厚望,生來便肩負著匡扶國家的責任,屈原在這樣的家族期望下從小就立下了“舍我其誰”的理想抱負。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在文章第一部分這樣介紹?介紹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炫耀嗎?”通過介紹文章第一部分中屈原的身世背景,為作者的心路歷程做了鋪墊,為學生提供了情感體驗與文學欣賞的線索。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到了“江離”、“辟芷”、“木蘭”“宿莽”等花草,暗喻德才兼備、高潔淡泊、堅韌不屈之人,并且表達出了對這些“花草”應及時采摘的心情。同時在第二段中以“唐堯”、“虞舜”與“夏桀”、“殷紂”的成敗做對比,抒發了時不與我的無奈,雖然日夜為國奔走,不辭辛勞,敢為國家民族發展的先鋒軍,卻反遭讒言。作者以上述幾種花草暗喻自己的高尚追求和德才品質,并且以“道夫先路”表達了自己不畏強權、正直純潔、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在這條人生經歷與心路歷程中,最開始在萬眾矚目中出生、在家族期望中成長,然后是經歷多次失敗,最后雖然有了希望的曙光,但是自己卻選擇了放棄,以放棄換取另一種成功,讓讀者感受到了崇高的理想,體會到心靈上的極大震撼,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疑慮,引發高中生對文章內涵的深度思考。
中國的抒情詩詞以情感為主要路線。《離騷》這部作品既包含了情感思維,又體現出了形象思維,想要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深入了解,教師要從辯證思維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情感路線,挖掘出形象思維表層所蘊含的功能價值,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引導高中生生成辯證思維。如在《離騷》的情感鑒賞教學中,通過師生對作者心靈情感變化歷程的分析,了解到作者心靈情感變化過程具備明顯的連貫性,通過對文章結構與情感路線的分析,從辯證的角度探究,引導學生在《離騷》文章結構模式分析中實現思維情感的螺旋式上升,以此提升高中生在文學作品學習中的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從文章結構模式的角度分析《離騷》作品,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學習中從多層次視角、心靈力量體會以及辯證思維的角度鑒賞分析,有助于學生清晰梳理出文章的結構、思路、內涵、功能價值,擺脫單一化的文學作品學習模式,以促進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