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實際教學中,識字教學片面化,機械化,孤立化的現象比較明顯,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那么,在當今教育背景下,識字教學應該走向哪里呢?下面主要就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識字教學的前瞻性策略。
隨著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的發展,如今的學齡前兒童在關于漢字的認識方面已經不再是零起點,對于課堂中要學的生字,有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經驗基礎。在識字課上,教師如果不考慮學生學情,只是沿用傳統的借助拼音讀、自由讀、開火車讀等形式,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這種機械枯燥的識字沒有學習的變化與增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不高。
人們常說,字中有乾坤,字中有古今,字中有大道,字中有人生,文化之根在文字。但是,如果在識字教學中只是就字論字,單純地關注學生們識字量的多少,那無疑是對漢字文化白白地耗費與辜負。在識字教學中,無論是從尊重客觀事實出發,從敬畏漢字文化的態度來看,還是從致力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來看,按照要求完成規定的識字量的要求,只是完成了一個最基本的任務,就不能僅僅是局限于認識幾個字就可以了。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停留在認識幾個字的層面,還應著力于學生識字素養的提升,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統編語文教材在學生識字的編排上體現了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特點,它不僅關注于學生在各階段識字量的多少,更致力于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教材中的形聲字,象形字,會意字等在編排上都在無形中向學生傳遞著一個信息:漢字的構字規律是有跡可循的,依據這個構字規律,識字將會變得很簡單。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光要關注學生是否認識某個漢字,還要關注學生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認識這些漢字,讓學生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在識字教學中,把握住生字的本質特點,才能發現事物的多種變化形態,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把握了漢字的本質屬性,可以達到無師自通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小青蛙》這一課時,需要學生們認識的生字有“青,清,請,晴”等,在課堂教學中,從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出發讓學生記住這些生字并不難,難的是怎樣才能讓學生發現由“青”字生發的奧秘,怎樣才能突破這個學習難點呢?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學生:當表示說話的“言字旁”和“青”字交上朋友以后,你們知道它讀什么字嗎?(請)。有一個人的眼睛特別厲害,我們說它是火眼金睛(睛)……在識字教學中,當教師以聯系生活,口語交際或者拓展積累等方式引領學生識字的時候,學生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一段文化,蘊含著某種情趣與意趣,有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如在教學“黃”這個生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首先讀準這個字的讀音,明白“黃”是一個表示顏色的詞語,然后,再仔細觀察“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導學生們正確書寫。傳統的識字教學大都止步于此,而在當前背景下的識字教學則是這樣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大戰蚩尤,統一華夏是誰嗎?(黃帝)我們的皮膚是(黃皮膚),滋養我們的母親河是(黃河)我們腳下的土地是(黃土地),正是這黃土地,黃河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在漢字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用善于發現的眼光,找出漢字的構字規律,觸摸漢字的文化底蘊,從而使學生學會漢字,學會做人。
所謂組串重組就是指把零散的漢字聚合成有意義的學習板塊,在某種意義的關聯下,讓每一個生字都能實現相互關照,形成獨立的識字單元,直擊背后的“理”“源”,從而使識字教學散發出濃郁的漢字文化魅力。
首先,結合語境重組生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識字與語境的融合,以一個字帶動幾個字,進而拉動學生們整節課的學習。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一課時,教師以“變”字貫穿全文,從“弄臟的畫”到變得“更好看了”這一故事的學習中,學生們對于“壞事也能變為好事”這一主題思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一課的生字共有15個,如果逐一獨立識字,不僅耗時費力,識字效果也不一定好,教師就可以把“獎,催,懶,臟,糟”這些生字組合在一起學習,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識字活動中有所收益。教師可以這樣展開教學:哪個生字得到它以后可以讓人眉開眼笑?(獎),有一些生字,大家都不想跟它們交朋友,它們是(懶,臟,糟)等,教師采取這樣的識字形式,使整個識字過程充滿了濃厚的育人味道,從而使識字教學更具深度與厚度。
其次,發掘本質重組字串。漢字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是有著一定的關聯與聯系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漢字的關聯入手,重組字串,關聯識字,使學生的識字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再如,學生們常見到的“肯動腦筋”這些詞語,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生字中有三個字里都含有“月”字,那么,它們與“月亮”,或者彼此之間會有什么關聯呢?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發現漢字之間的奧秘,還可以把學生善于發現的目光喚醒,增強學生探究的意味。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局限于一點,還應該由點及面,看的深一些,廣一些,把這一字,這一課,放到整個識字教學體系中來進行系統思考與設計。仔細研讀教材,就會發現,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識字教材,由于它在教材中出現的位置不同,意義不同,教學的重心也就不一樣。
以形聲字教學為例,當學生們首次接觸形聲字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它定位為“種子課”,在這節種子課上教師要花費大量功夫為學生種下“形聲字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的種子。當學生今后再遇到形聲字時,教師就可以把它定位為“拔節課”,也就是說讓學生在前面學到的關于形聲字的相關知識,在這節課中實現再生長,學會依照形聲字去探究漢字的秘妙。在學生們第三次遇到形聲字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把它定位為“成熟課”,教師就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們能夠運用形聲字的規律去獨立識字,主動識字,大膽對生字進行猜測,并能夠運用字典去驗證,經過幾個階段的訓練以后,學生的識字能力已經有了質的提升,對于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設計與思考對于學生的識字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能夠與時俱進,從教材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在學生正確識字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識字能力,識字文化的滲透,教給學生基本的識字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識字,愛上漢字文化,提升學生的識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