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學指的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數篇文章的閱讀,主題教學避免了閱讀的盲目性,能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加系統化、豐富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常常組織學生展開大單元主題教學,并充分利用小學生直觀、形象、感性的特點,設計相關的閱讀內容,同時我也沒有忘記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內容整合在其中,這樣就能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讓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在組織學生展開大單元主題的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充分利用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特點,給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展開學習。以識字教學為例,小學生初次接觸漢字,會覺得識記漢字比較枯燥乏味,因此,我構筑了生活化的情境,并將整個單元的漢字都聯系在一起,組成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這樣學生就會提升學習漢字的興趣,能起到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效果。
在指導學生學習一年級上冊識字的《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時,我采用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將這些課文中的生字整合在一起,組織學生展開整體識讀的活動。為了讓學生提升閱讀的興趣,我給學生創設了情境,用故事將學生引入到了妙趣橫生的文字世界中。“天上有日月,地上有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組成了萬物。人站在天地間,用耳朵傾聽金木碰撞產生的聲音,用耳朵看日月的光華,用嘴巴品嘗甘甜的露水和樹木上結出的果實。”我一邊講述故事,一邊在涉及到相關漢字的時候展示與之有關的圖片,這樣很快就將學生帶到了識字的情景中。此后我又鼓勵學生觀察這些漢字的特點,看看這些漢字和實物之間是否有某種相似點。這樣學生很快認識到了象形字的特點,應用同樣的方式辨識了其他的漢字,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學者劉憲華認為:“主題教學就是要將單元主題作為核心設計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流程,遵循整體性的原則組織教學內容,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講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為單位組織教學,進行整體設計,而不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教。”在展開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文字之間的相關性,通過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將識字教學整合在一起,展開整體性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組織學生展開大單元主題閱讀的過程中,我采用了以文代文的方法,鼓勵學生從一篇文章中找出和表達方式、寫作方法等有關的句子,然后再拓展閱讀,從其他的文章中找到運用類似手法的句子。此后再展開分析,看看能否抽象出這些表現手法的特點。這樣就能讓學生借助閱讀文章習得方法,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二年級上冊的《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等文章都是以景物為主題的作品,展現了山水奇觀的同時也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習得相關的表現手法,我采用了以文代文的方式,讓學生展開主題閱讀,從這些寫景類的文章中找出其寫作的特點,挖掘這些精妙文字,并總結其修辭特點。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了“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等句子,并總結了比喻的特點,認為:“比喻就是用一個相像的事物來形容另一個事物,中間用‘像’來連接。”此后我又鼓勵學生思考自己要怎樣運用這樣的方式讓文章變得更精彩。
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準確的表征,而只是一種假設,這種假設不一定是正確的,可以是猜測和證偽的。在語文教學中,我也構筑了這樣的一個學習環境,并沒有用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思考,而是通過該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自主習得各種寫作方法,掌握各種表現方式,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在組織學生展開大單元主題學習時,我還給學生搭設平臺,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學生嘗試通過批注式閱讀、情感式誦讀、小組合作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放飛個性,提升學習能力,分享閱讀感受。
二年級下冊的《大象的耳朵》《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等都是和動物有關的寓言故事,我在教學中嘗試將這些課文組合在一起,組織學生展開大單元主題閱讀的活動,并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將自己的收獲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學生各自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展現出了個性,有的學生和同伴一起運用課本劇的方式,將課文的內容表演了出來;學生采用了單獨展示的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繪聲繪色地表現文章的內容;還有的學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對故事的看法,并講了生活中類似的小故事。學生各自展現出了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個性化展示的方式體現了對作品的理解,表達了閱讀的感受。
建構主義思想還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知識,而是學生通過自身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學生并非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個性化展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給學生鋪設了一個展現自主建構的機會,學生不僅能展示獲得的知識,還能從同伴處獲得啟迪,進而完善自己的知識建構。
在展開大單元主題教學的過程中,我還采用讀寫聯動的方式,讓學生在主題閱讀過后圍繞該主題展開仿寫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能讓學生將閱讀和寫作等方面散亂的知識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整體,從而形成全面、立體的主題內容,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提升語文素養。
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魅力的小興安嶺》《海濱小鎮》等文章都展現了魅力十足的風景。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讀寫聯動的方式,首先組織學生展開主題閱讀,然后圍繞這些作品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描寫一個地方的景物特點,并鼓勵學生嘗試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想一下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否也有什么值得寫一寫的地方,最后嘗試展開仿寫的活動,寫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家園。這樣的活動起到了讀寫聯動的方式,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有學生便圍繞自己居住的小區展開寫作,借鑒課文“總—分—總”的寫作結構,先總寫小區的美,然后分別從清潔的樓道、美麗的花壇、居民的衛生意識這幾個方面進行分寫,最后又總結提出小區不僅風景美,人心也很美,這樣就起到了讀寫結合的效果。
系統論認為整體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和,因為在整個系統中,每一個部分都發揮自己的功能,而且各個部分之間也相互關聯,發揮了新的功能。學生獲得的知識再也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統的,這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總之,我在教學中也嘗試圍繞各種主題組織學生展開主題教學的活動,并讓學生進入到文章特定的語境中,抓住文章的特點,提升自主閱讀的能力,學生通過大單元主題教學能夠提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