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符號系統,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語言形式承載著思想內容,思想內容通過適宜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教師立足文本言語形式,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巧妙地選擇教學點,引導學生讀懂言語形式承載的思想內容,并圍繞言語形式的特征細讀文本,探尋文本表達的奧秘,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個內涵豐富、表現力強的句子往往是由關鍵的詞語凸顯出來的。這些詞語是作者靈感的觸發點、情感的迸發點、文本內涵的透視點,通常在整個句子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抓住并緊扣這些詞語,引導學生體會深刻含義及表達效果,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疊詞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詞匯現象,它是指將詞和詞連接起來使用,一般有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等。使用疊詞,可以增強語言的韻律感,起強調作用,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痘编l五月》寫了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象和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五月槐鄉和槐鄉孩子的喜愛。薛法根老師在執教這一課的過程中,針對文中疊詞使用較多的特點,以“傻乎乎”為例先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的疊詞并品讀賞析,感受疊詞的使用效果“山山洼洼、坡坡崗崗、白茫?!鄙鷦拥卣宫F了五月的槐鄉漫山遍野盛開著雪白的槐花,“傻乎乎”逼真確切地再現了一個被槐花的香氣深深陶醉、沉迷其間已忘記了自己的可愛的兒童形象;然后相機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疊詞的節奏美、和諧美;最后,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加深對疊詞這一語言形式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它由詞、詞組(短語)構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有時為了表達特定的情感,作者在寫作中往往會利用一些特別富有表現力的典型句式,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并抓住這些特殊的語言形式展開細讀,領略典型的語言形式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作品。課文講述了作者在少年時代渴望得到一本心愛的長篇小說,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用龜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猶豫給錢讓“我”買書的故事。課文中有一段文字,令人讀后無法忘記:“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段話類似排比,將本應放在每句開頭的“我的母親”別出心裁的移到句尾,既表現出母親的勞累及對兒子深沉的愛,又表現出作者當時內心的震撼。王崧舟老師在執教這一部分的時候,引領學生由揣摩言語形式切入,將語言內容的理解滲透其中。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內容和情感的表達有著特殊的作用。它與文字相配合,成為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和學生感悟語言的支點。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嘆號、問號、破折號、省略號等標點進行品味,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走進言語形式的深處,悟其妙,得其法。
《窮人》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主要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顧自己家境貧困,毅然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文中多處出現省略號,例如,對桑娜的一段心理描寫——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俊麜嵛业?!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這段話里的省略號表示人物內心活動的斷斷續續,說明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安頓好后,面對家庭現實,內心充滿了矛盾。李玉貴老師在教學這段內容時,敏銳地捕捉文本中的省略號這一獨特的言語形式,啟發學生聯系前后文說說從省略號中能讀出人物怎樣的內心情感。在氛圍輕松的課堂上,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讀出了桑娜的忐忑,有的讀出了桑娜內心的糾結,有的讀出了桑娜的善良,有的讀出了桑娜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教師針對學生發言適時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感受到標點符號獨特的表達魅力,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是言語形式,即“怎么說”“怎么寫”。這里說的特殊語段,指的是表達形式上的特殊,或順序不按常規呈現,或內容省略,或反復出現同一語段等。這些特殊語段的使用,往往能夠使得表達更新穎,意蘊更深刻。
豐富的提示語能體現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理等,對表現人物特點有很好的作用。《船長》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即將沉沒時,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淵,歌頌了他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課文中寫船長和洛克機械師的對話時沒有交代說話的人、所說的話非常簡短、對話分行顯示……最為顯著的是所有人物語言都沒有提示語。強洪權老師在教學這一段時,先通過組織同桌分角色朗讀感受對話的語言簡潔,體會文本語言特殊的表達效果:當兩個人對話情境急切、內容干脆時,可以不使用提示語;接著讓學生嘗試添加提示語,在對比中感悟文本表達的精妙,進一步感知語言的表達必須與具體語境和人物性格相符,有效地實現了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課文大多是記敘文,照應、襯托、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表現手法都蘊藏其中。
例如,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手法,它可以使被襯托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作家陳忠實的作品,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電轟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堅韌頑強的生命力。課文中,作者在細致地描寫高原柳,已經能夠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生命力頑強之后,還花了不少筆墨介紹了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盛興鳳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這一言語形式的顯著特色,立足全篇,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呢?可以省去不寫嗎?經過討論交流,學生終于領悟到作者的表達之妙:家鄉灞河的柳樹極易生長,不需克服任何困難,而青海高原的柳樹卻經歷了重重磨難,寫灞河的柳樹,更加襯托出青海高原柳的堅強,也使它的形象更加生動豐滿。
隨著年級的升高,閱讀教學中的意識越來越強,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站在課文的整體層面感悟作者表現手法的巧妙,切實提高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能力。